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广西财经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民族地区高校定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为抓手,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抓实、做细,构建了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四位一体”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学校获批立项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铸心
在课程育人中融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
下好课程育人先手棋。一是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公共必修课。由校领导带头授课,党政干部主动参与教学,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头效应,组建了“党政干部+思政名师”讲师团,确保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系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精心开发具有广财特色的“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系列“形势与政策”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从多角度、多层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再比如“区域经济学”课程中融入相关实践模块,结合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案例,分析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拓展了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专业课堂与思政课育人同频共振。三是整合各门思政课教学资源。从多角度深入挖掘各门思政课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
铸行
在实践育人中躬行砺能,服务社会
练就实践育人真功夫。一是打造阵地以实践促认同。学校获批广西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并建成教育实践基地,形成“理论研究—示范引领—实践育人”的递进式阵地体系,为广大师生沉浸式学习提供阵地。近3年来共接待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学习和调研交流超100场次,参加学习交流人员3000多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持续多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常态化深入民族地区服务群众。连续15年开展暑期政务实习,覆盖全区31个县(市、区)300余家机关单位,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治理,连续多年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三是推动多元联动,拓展实践路径。学校与教育机构、文化组织、地方单位等建立合作,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基层宣讲、主题评选、示范区调研等形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铸魂
在文化育人中浸润情感,认同升华
打好文化育人组合拳。一是挖掘学校校史馆文化育人功能。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场域,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历史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营造财经特色校园文化,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校训精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二是采用多元融合形式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后”“校内+校外”模式,利用非遗体验、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如2025年学校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节,通过体育竞技、非遗传统项目展示、民俗体验、文化讲座等形式,为师生带来一场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盛宴。三是利用重大节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以广西“三月三”节庆为契机,开展“广财三月三·传承民族情”等品牌活动,以民族知识问答、民族歌舞、美食品鉴等形式展示多元文化魅力,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铸智
在网络育人中创新实践,数智赋能
激活网络育人新引擎。一是利用网络多平台育人载体。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一抖一易班”等平台的作用,制作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系列融媒体产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网络育人中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依托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着力打造地方财经高校多模态思政数字资源库。三是建立了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通过沉浸式教学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等技术构建多元互动场景,在虚拟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象化、可感知的教育路径。
未来,广西财经学院将以教育为笔、实践为墨,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韦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