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青岛大学以其出色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构建了多学科协同的纺织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纺织服装学院不仅展现了在教学改革中的前瞻性思维,更为纺织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引领
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面对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学院积极探索纺织学科与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蓝色海洋、国防军工等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的新路径,构建新型外延式纺织学科体系。纺织服装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田明伟领衔“纺织+多学科”教学团队,积极应对纺织行业智能化挑战,围绕智能纺织与先进材料、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等方向,构建了“纺织+人工智能”“纺织+医学”“纺织+海洋”和“纺织+军工”的多模块全链条课程体系,开设“智能纺织品结构与设计”等3门特色课程,主编的《智能电子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教材入选“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创新设置实践教学模块10个,与企业共建“智能可穿戴产品开发”实战项目库,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同时,学院举办山东省“绿色功能纤维材料与智能纺织”研究生暑期学校、创新成果展等活动,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交叉促融
创新多学科协同的培养路径
学院组建健康与防护智能纺织品研究中心等18个多学科科研团队。针对传统教学背景单一、交叉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多学科交叉“双师型”教师队伍。近5年,学院承担各类国家级别课题33项、横向课题4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教学案例。同时,学院依托“纺织+”学科群优势强化平台建设,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山东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现代纺织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为智能纺织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导向
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提出了“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在学院的推动下,青岛大学与多家知名纺织企业推进未来产业探索实践,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院教授田明伟瞄准科研项目“强理论”,实施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策略,根据专业特长建立自主成果案例库30余项,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将跨学科知识融入实践,打造“实战型课堂”。通过翻转式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完成“三个一”环节,即完成一次课堂汇报、参与一次科技创新大赛、撰写一篇综述论文,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依托科研平台“强实践”,将校内10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无缝融入教学资源,并利用校外8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5个智能纺织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行业实践机会,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纺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成果显著
纺织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双重突破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纺织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方面取得双重突破。在教学理念创新方面,以“科技引领、交叉促融、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学科基础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多元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面向未来产业的全产业链育人体系;通过学科集群建设和学科交叉师资建设,形成课程与师资两大“原动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竞赛、产业协同的多元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组建了多元化的师资团队,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均从事智能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并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提升课程创新实践能力;面向纺织行业需求,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将科技创新和实践训练引入课堂,研究生全部参与科研项目,培育科教融汇新模式,助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未来,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多学科协同的纺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培育成果也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惠及更多的高校和纺织企业,推动我国纺织行业的持续发展,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赋能!
(陈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