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校

构建“三化一保”科学教育生态圈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3日 黄金强 袁颖

  为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国家教育部门等十八部门于2023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顺应时代需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校(以下简称“政通小学”)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目标,在推动科学教育课程化、活动化、场馆化和强化科学教育保障四方面系统发力,全景式构建“三化一保”科学教育生态圈。

  推动科学教育课程化

  遵循规律,适性扬才

  做好科学教育,关键在于开齐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构建“基础类—‘学科+’—‘个性+’”三级科学课程体系,以多元课堂为学生插上“科学的翅膀”。

  基础类课程强基固本。学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扎实推进。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2节科学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1节信息科技课,实现科学类课程全部由专任教师执教。通过创新开展项目式学习、情境化教学等,确保科学核心素养扎实落地。

  “学科+”课程深化拓展。在低年级段开发智能机器人、生态种植等课程,利用图形化编程平台、智能传感器等专业设备,进行科学教育启蒙;在中高年级段依据STEAM教育理念,设计“我为植物做名片”“校园纸艺师”等跨学科融合课程,建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践验证”的完整学习链。此外,学校还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了果树种植、桑蚕养殖等实践课程,培育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个性+”课程精准赋能。为了让每名学生都能尽展其才,深入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兴趣与特长双轨并行的“个性+”系列课程。其中,兴趣类课程主要通过“低年级段教师走教、中高年级段选课走班”的模式开展,如今已开设了“探索星”“妙妙屋”“慧搭·人工智能”等108门课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特长类课程通过“学生申报—专业筛选—组班教学”的模式开展,目前已开设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编程等13门进阶课程,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推动科学教育活动化

  创新体系,激发兴趣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乐于探索的天性,构建了“常态化、系列化、多元化”的科学活动体系,让学生实现做中学,有力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科学活动常态化。科学素养的培育贵在持之以恒。学校创新推出“五个一”常态化科学活动:每日滚动播报一则科学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每周开设一期学生主讲的《科学小讲堂》,培养“小小科普员”;每月开展一次校外科技馆研学,联动合作场馆,拓展实践课堂;每学期布置一次科技作品展,展示假期长程作业成果;每年举办一场持续月余的校园科技节,涵盖科技展览、论文撰写、科幻绘画、科普讲解大赛等多元项目,成功助力科学教育融入日常。

  竞赛活动系列化。学校将竞赛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抓手,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教育部门白名单赛事,并针对性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备赛专业化水平。近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有效激发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潜能,并在全校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风尚。

  科普活动多元化。科普教育是广泛提高小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深挖校家社协同育人潜力,一方面,引入成都市温江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门等专业资源,广泛开展“专家进校园”活动;另一方面,依托家长群体优势,邀请航天、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家长走进课堂,以“身边人讲科学”增强科普亲和力。此外,每年寒暑假布置科技创作作业,开学举办优秀作品展,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

  推动科学教育场馆化

  环境育人,浸润无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校深谙此理,多措并举,让科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

  让环境传递科学精神。步入校园,长达百米的科学文化艺术墙上展示着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画像,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通过艺术化设计焕发出时代光彩。这种“会说话的墙面”不仅成为科学精神的具象载体,更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抽象的科学理念变得可触可感。此外,校内还设置了多处科普阅读学习区,使纸质书籍与电子阅读机互补,让学生能随时查、随时学。

  用场馆赋能科学教育。学校投资建设的校园科技体验馆拥有30余组声光电等互动装置,让学生可以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馆则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学生在对比古今农具中理解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与12家校外科普场馆建立战略合作,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科学养分。此外,学校还创造性实施“场馆课程化”改革,将科学课程与场馆资源深度对接,开发出“人工智能启蒙”“生命科学探秘”等系列主题课程,使场馆不仅是体验空间,还是动态生长的课程资源库。

  强化科学教育保障

  夯实基础,打造平台

  开展科学教育不仅要在显性的课程、活动、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更要在师资、硬件、制度等隐性的保障体系中狠发力,为学校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筑牢根基。

  锻造师资队伍,夯实育人根基。学校联合多方力量,组建起一支18人的科学教师团队,实现科学课程全学段专职教学。同时,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培养机制,一方面,聘请成都师范学院专家“走进来”送宝,开展系统性培训;另一方面,广泛组织教师“走出去”取经,参加人工智能、STEAM教育等专题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完善教学空间,升级实践平台。科学教育对硬件设施有很高要求。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创设近3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设立3D打印区、手工创意区、激光雕刻区等功能区;建立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养蚕室、智慧大棚、机器人训练室等一系列功能教室,并且引入了激光雕刻机等前沿设备供学生体验,充分满足各式科学课程的开展需求。

  创新制度供给,激发内生动力。学校完善《工资发放方案》《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评优评先制度》等制度,确保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地位,营造各学科协同共进、共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如今,在科学教育的征程中,政通小学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23年获批成都少年科学院分院;2024年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在新的起点上,政通小学将乘着科学教育发展的东风,顺着教育数字化的大势,持续优化“三化一保”科学教育生态圈,续写新华章。

  (黄金强 袁颖)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构建“三化一保”科学教育生态圈 黄金强 袁颖2025-04-03 2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