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以“至善”理念为引领,创新提出“挑战性学习”教学主张,构建了“有温度、有交互、有进步”的“三有”课堂,致力于真实情境下的高阶思维训练。经过多年实践,学校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路径,还通过跨学科融合、技术赋能和成果辐射,为区域教育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构建“挑战性学习”理论框架,锚定思维进阶科学路径
学校通过专家引领与课题研究,将挑战性学习划分为明确挑战、学习实践、成果汇报三阶段闭环链条。
明确挑战阶段,以真实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基于学科大概念,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与兴趣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挑战性问题。例如,数学课上围绕“校园测量大挑战”设计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与空间的关系。语文课堂则通过“为外地游客介绍重庆地标”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梳理文本结构、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这种设计既呼应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知识的内在美感与实用性。
学习实践阶段,搭建“脚手架”促进深度学习。学校强调“安全的学习环境”与“精准的支架支持”。在科学社团的“植物生长实验”中,教师提供实验模板、数据工具与反思清单,帮助学生从假设提出到数据分析逐步进阶。同时,通过“问题墙”“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显性化,如英语课堂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动物描述的多元维度,促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的同步提升。
成果汇报阶段,多元评价激发内生动力。为打破传统评价边界,学校邀请家长、社区专家参与作品评审。例如,在“四季课程”春季主题中,学生制作的科技风筝需经历工程测试、美学展示、文化阐释三重考核,既考查科学原理应用,又评价艺术创意与文化理解。这种多维度反馈机制,让学生从“完成任务”转向“追求卓越”,形成持续改进的思维习惯。通过20期“专题活动”展示,学生线上线下参与超万人次,发表文章600余篇,获科技创新类奖项2000余人次。教师开发的《为思维而教:24堂小学写作课》成为区域性教学指南。
创新“思维点燃”四维策略,突破高阶思维培养瓶颈
学校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托,提炼出关键点、冲突点、关联点、未知点四大思维触发机制,形成“冲突启思—未知促思—核心筑思—关联拓思”的课堂范式。
聚焦跨学科大概念的关键点。数学课堂以“对称”概念为核心,串联建筑美学、自然规律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与生活设计的共通性;科学课则围绕“能量转换”设计家庭节能方案,促进物理知识与工程思维的融合。
创设认知张力情境的冲突点。在语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中,教师抛出矛盾性问题:“为何作者已用列数字说明方法,还需加入打比方?”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互补性,进而掌握信息整合策略。同理,数学“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假设法与方程法的对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构建知识迁移桥梁的关联点。学校开发“挑战性学习四季课程”,如秋季结合柿子采摘开展数学测量、文创设计等跨学科任务。学生需计算果树产量、设计柿子主题旅游路线等,实现科学探究与人文创意的双向激活。
强化元认知反思的未知点。通过“成长档案手册”记录六年思维发展轨迹,学生定期回顾学习卡点。此类元认知训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调控学习进程。
优化“挑战性学习”生态圈,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
学校将挑战性学习从课堂延伸至全域,通过环境重构、资源整合与文化浸润,打造“处处可挑战、人人乐创新”的成长生态。
在课堂文化革新上,设立“创意角”展示学生项目成果,实现从“讲授主导”到“思维可见”转变。如在“创新思维工作坊”中,非遗传承人与学生共研传统工艺现代化表达,让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双向奔赴。与西南大学、健康医学院等机构合作,建立“STEM实验基地”“AI创新实验室”,实现从“单一场景”到“多维实践”的全域资源联动。如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治理”项目时,运用传感器技术监测污水指标,提出“生态浮岛”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获市级科技创新一等奖。同时,学校推行“挑战积分制”评价体系,将课堂发言质量、项目协作效率、反思深度等纳入评价,实现从“分数导向”到“过程增值”。
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学校通过科学设计思维阶梯、深度融合技术资源激活育人能量。学校也成为“思维型教学基地”,接待40余批次各地教育代表团,帮扶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徐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