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

坚守职教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1日 贺建谊 章敏 胡建忠

  学校农业场室菌菇坊中种植的灵芝

  2021级农业专业学生在田园课堂中体验收获的喜悦

  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余杭县农业技术中学,迄今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五千年良渚文化发源地,以千年文化为依托,坚持“精雕细琢,成就良匠人生”的办学宗旨,深化厚德博能的学校精神,坚守职教使命,立足学生素养与技能的双向提升,并结合区域优势特色,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在文化传承、文化活化、文化创新上久久为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三大专业集群”格局,即化工环保类、烹饪类、财经商贸类的专业结构,致力于建设一所“良渚特色,浙江知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数十载的匠心倾注,学校育人成绩显著,社会赞誉不断。学校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国家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基地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新农学育人模式 厚植乡土情怀,传承乡村非遗文化

  良渚拥有五千年农耕文明史,在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让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是农村职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学校位于良渚农耕文明核心区,推动校村多元“认养”、双向奔赴,秉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理念,促进良渚农耕文化转化发展,使学生不只掌握单一技能,而是跨界成为“乡村运营师”。并依托“认养一个村”行动,形成学校特色育人实践。

  学校农业专业经历1983年开办、1996年停招、2019年筹备、2020年起恢复招生,断代20余年后重启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校内建设有爱菌坊、二十四节气长廊、农耕长廊、匠心园、农产品检验室等9个农业特色实训基地。设置文化、技能、乡创课程,融入乡村治理、文化遗产、低空经济等跨学科内容,培育具有“爱乡心、多面手、农创脑”的乡村运营师。

  挖掘良渚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业非遗技艺和农耕节庆民俗,引入盆景插花大师、果树专家、非遗传人,开展大陆花灯、制茶技艺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名师工作室4个。学生在这里既能掌握现代农业、电商运营等硬技能,更能通过非遗大师工作室传承黑陶制作、炒茶技艺等传统手艺。

  作为中小学职业体验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开展良渚博物院、遗址公园志愿讲解活动20年之久,向世界游客弘扬良渚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中华才艺”比赛中获奖,吸引中国教育电视台《传承的力量》驻校拍摄,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春晚等展演,成为亚运会节目预选单位。

  学校成为“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学院”骨干成员,联合村企建设陶文化艺术馆、黑陶研究院,开发良渚文化宴、苕溪宴等,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课题“认养一个村:基于千年农耕文化培育‘乡村运营师’的实践”获杭州市政府部门成果一等奖,“行校村企联通、农商文旅协同:中职准乡村运营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为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立项。

  “政校行企”抱团“认养” 培育乡村造梦师,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以“认养一个村”行动为抓手,推进“目标对焦 场景融通 农学并行 认养续航”育人模式变革,使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嵌合。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学校联合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强村公司,成立县域产教联合体——“稻香综合体”,对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永安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新港村、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崇贤村等20余个运营先行村开展“认养”行动,将课堂搬进村社田园,让学生在乡土实践中厚植文化根脉,在产业融合中锻造助力乡村振兴本领。

  根据“周—月—学期—学年”形成四段“认养”模式,基于时令节气安排学生每周入村熟岗、每月现场跟岗、每学期换村轮岗、每学年联动中小学开展农业职业体验活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通过“走田野、走农舍、走节庆”等学习项目,以“听、写、讲、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联合田园课堂、天空农场、村播坊等实训场地,开发《乡村文化宴》《乡村活动策划》等运营技能校本教材,分阶提升学生运营技能。牵头建立区域乡创客联盟,形成“乡村四季节日”“稻乡创意产品研发”“农创共富集市”等运营实战项目,使学生兼具文化自信与商业思维。从2008年至今,引入农创客、乡村CEO、网红村播、新农人等乡村运营导师及行业协会驻校,实行校村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学习情境、共担学习评价,完成教学工作。

  学校加入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行业企业向学校农商文旅专业派遣的专业师傅近百人,学校向企业派遣教师30余人,参与产品研发、美食制作、生产检测、技术改良、市场推广等,取得相关专利10余项。学校是区域乡村运营师协会单位,协同村企开发校本教材12本,培养了省、市各级劳模工匠共计12人,与乡村运营师协会合作,与相关专家共同参与起草《乡村运营师从业资格规范》《品牌乡村建设评价规范》等团体标准,在全国各地开展乡村运营经验分享10余次,与乡村运营师刘松协同出版《村庄经营的余杭探索》一书,与百年餐饮企业合作开发“良渚文化宴”。

  彰显“认养”服务效能 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共富

  学校协同政府部门、乡村运营师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实施“归乡就业计划”,通过“政策打通、中高联通、校村融通”实现运营人才一体化定向培养,为学生量身定制升学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归乡就业协议”让地方乡村人才“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从“协议认养”到“终身扎根”,形成归乡就业闭环,实现人才反哺。同时,学校建设有职业体验中心和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校企共建“田园课堂”,开设“蔬菜种植”“美食制作”“电商营销”“食药检验”等社会培训课程,年均培训3000余人次,助力农民增收。学生参与“村播大会”“开镰节”“共富集市”等不同乡村运营项目助力村庄增收,运用稻乡小程序、短视频等助力村庄信息化运营建设。2024年学校对口帮扶四川苍溪职中,推广成果经验,为西部职教发展提供新思路,助推当地新农人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此外,通过“认养一个村”行动,在与学校师生的项目开展过程中,地方农业企业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更加深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联合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沈括小学、良渚镇第一小学等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劳动与新职业体验研学活动,传播农耕文化。推行职普融通的“小师徒制”,由中职生担任劳动教育小导师,“小小农艺师”“小小烹调师”等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开发《食用菌的故事》等职业体验教材,播撒“知农爱农”种子,惠及千余名小学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力教授高度评价了学校在普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他说:“让中职生‘大手’拉起小学生‘小手’来探索职业启蒙教育,这种新型学徒制模式设计新颖别致,对双方来说都是重大利好。”从“职校育人”到“全民共育”农业接班人,将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良渚这片承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上,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以“认养一个村”行动努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通过“文化赋能、机制创新、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人才,催生了“认养经济”等新业态。学校培养的不仅是技能人才,更是带着乡土情怀的造梦师。当这些新农人扎根田野,乡村振兴的图景会更加鲜活起来。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认养”行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争取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职教方案”。

  (贺建谊 章敏 胡建忠)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坚守职教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贺建谊 章敏 胡建忠2025-04-01 2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