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全球贸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数据分析、跨境运营、数字营销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数据赋能产业升级,整合教育、行业、政策等多方资源,创新构建了“五链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深度契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创新“五链融合”育人模式
学院通过课程链(教学)、数据链(资源)、场景链(实践)、服务链(应用)和政策链(智库)的“五链”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为跨境电商行业培养具有数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深厚基础。
课程链:基于当下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趋势,学院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群,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网络营销策略、国际贸易法规、跨文化沟通技巧及大数据分析等融入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国际站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智能营销、智能选品等内容,实现跨境电商多平台店铺运营,增强学生的数据思维与实战能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竞赛驱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
数据链:依托广西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数据资源,整合市场数据、平台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资源,建立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学院以崇左市跨境商贸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打造“数据驱动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数据分析、营销决策、供应链优化等高阶实践任务。通过真实数据与智能工具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据洞察力、商业决策力与实战创新能力,为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商业人才。
场景链:为解决学生“理论强、实战弱”的问题,学院与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共建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可直接参与跨境选品、店铺运营、跨境物流管理等核心业务,提升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平台实操、企业案例分析、项目孵化等方式,缩短学习与就业的适配周期。设立跨境电商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提供导师指导、平台流量支持、供应链资源对接等一站式孵化服务。
服务链:以“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多元协同为纽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学院通过师生团队深度参与市场调研、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在线直播(跨境商品多语言直播带货)等实战项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企业实际运营方案,助力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拓展。
政策链: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围绕RCEP规则应用、跨境物流优化、海外市场拓展等关键议题,开展政策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建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策略”“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参与地方跨境电商发展规划,推动政策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施策。
跨境电商教育创新与成效
“五链融合”模式不仅是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更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支撑产业发展的有力实践。通过推动跨境电商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业建设方面,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获批自治区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多门,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项。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1项,国家教育部门产教协同项目4项,出版多部教材,形成了“基础—进阶—实战”梯度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培养方面,通过人才培养与跨境电商职业技能对标,学生多次在跨境电商竞赛、创业大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在金砖赛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及数据分析赛中获奖6项,展现了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与商业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深受跨境电商企业、国际物流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青睐。
社会服务方面,与本地企业共同孵化跨境电商项目,推动东盟特色农产品、壮锦、手工艺品等区域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为崇左市及周边县区、河池环江县、百色田阳等地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培训超千人次。组织直播团队开展直播带货和电商助农活动,为企业提供行业数据分析、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助力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升级,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跨境电商教学中的应用,依托智能分析平台和大数据驱动的教学系统,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评估。继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助推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落地实施,强化中国—东盟跨境贸易的创新优势。
(李玉翠 许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