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山东省青岛立新小学为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与探索,并将该类课程命名为“合课程”。“合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内容,促进教师协作和学生多元学习空间连接,形成项目化学习新模式,强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育人属性。
构建“合课程”育人体系
在“合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项目主题至关重要。学校课程研发团队重点着眼于“课程主题序列化”和“课程内容系统化”的研究,按照低、中、高不同学段进行分层,确立三大情境板块,制定六大序列的12个主题,协作创生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学生在小学6年学习生涯中都要历经这12个主题课程的学习体验,“合课程”成为学校的必修主题课程。
学校课程研发团队认为,知识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学习应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必修主题课程中,三大情境板块分别体现了“我与自然”“我与家国”“我与世界”3个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延伸。低年级设计“亲近自然万物”情境板块,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中年级设置“领略青岛文化”情境板块,引领学生品悟家乡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人文底蕴和国家认同感。高年级创设“感悟世界大爱”情境板块,通过探究微生物、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学校六大序列的12个主题课程,构建“合课程”育人内容框架,指向“培养完整而真实的人”的育人目标。
探索“合课程”实施流程
“合课程”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理念设计驱动的,学校创构了“问题驱动—学科聚合—任务分解—主题探究—展示总结”的“合课程”五步实施流程,推动学与教方式深度变革。
一是问题驱动。面对真实情境,从问题解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调查、提问、论证等方式,凝练出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从中筛选出驱动性问题,转化为待研究的项目,驱动学生不断去探索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的意义。
二是学科聚合。“合课程”的实施注重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探寻其内在联系并进行重组。在实施过程中,围绕驱动性问题,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提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学科知识。围绕主题把学科知识聚合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是任务分解。通过制定学习单、思维导图等举措,让学生清晰了解项目的任务和指引,由大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明确学生探究步骤和方向,提供学习工具和资源支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四是主题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进行学习,如通过设计项目、收集信息、分析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展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结论或产生成果。
五是展示总结。教师依托成果展示课,创境搭台,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和展示作品。教师利用总结评价课引导学生再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成果进行优化完善。
“合课程”五步实施流程对接现实世界,连接真实生活,使学生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使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用生活经历理解深化知识,提升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增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功能。
完善“合课程”保障机制
学校创建“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双基保障机制”,全力支持“合课程”顺畅运作。
在课程管理保障方面,学校成立课程管理中心,组建跨学科课程骨干团队,重点打造特色课程;构建跨学科精品课程项目库,重构“课时制度”,让教学内容张弛有度;创生“圆桌嵌入式”跨学科教研新模式,引导各科教师突破学科局限,围绕主题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提升教师跨学科课程实施能力。
在课程资源保障方面,学校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结合课程主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20个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盘活校外课程资源,“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优化师资资源,聘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等为学生授课;建设“‘合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库”和“学生学习工具资源库”,供师生交流共享。
“合课程”历经12年实践探索,获评青岛市精品课程、山东省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获得青岛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方面优势明显,实现了课程整体育人。
(郭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