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江湾小学创建于1904年,初名振蒙学堂。历经百余年发展和更迭,因依水而建而最终命名为江湾小学并沿用至今,是一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小学。学校积极培育“善水”文化,树立了“育人如水,润心励行”的校训和“为成长而来”的办学理念。近年来,江湾小学作为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秉承“写作即成长”的育人理念,探索和践行“项目化习作”,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提升,构建了以“开发课程系统、实施教学模式、评价改革突破”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教学育人体系,形成了习作教学新样态。
开发特色课程系统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近年来,江湾小学为解决学校习作教学与实践育人不同频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写作即成长”的育人理念,并从课程系统开发入手,践行“项目化习作”。
学校“项目化习作”的课程系统开发本着“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理念,立足教材,联结农村生活情境,校内外联动,课内外互补,构建习作任务四类新样态,即观察体验、探索挑战、倾诉情感、自我认知,为学生习作提供表达自我的载体。
根据情境任务,教师开发课内单篇习作微项目,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核心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开发课内外单元习作长期项目,使学生实现读写实践与自我认知的联结;开发热门话题课外长期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实现跨学科表达与乡土实践的联结。各类主题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呈现方式,如研究报告、种植小论文、产品说明书、农忙报道、土特产宣传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实施“四真驱动”教学模式
建立真实写作路径
在开发“项目化习作”课程的基础上,江湾小学不断探索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实施“四真驱动”教学模式,即:以校园、田园、菜园、果园等为主场景,从“真情境”维度驱动学生进行“希望表达”;针对农村儿童的语言环境开发了四大类100项读写工具,从“真辅写”维度驱动学生进行“挑战表达”;为学生构建特色读写教室和泛在学习空间,从“真互动”维度驱动学生进行“自在协作”表达;以真实参与为特色,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习作成果,从“真应用”维度驱动学生进行“持续表达”。
为继承和发扬学校的百年教育文化,江湾小学在教学楼一层大厅开设了语文学科资源教室“振蒙学堂”,学生能在这里进行校本拓展课程的学习,或利用午休间隙参与“项目化读写”活动,以读写为主要途径,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习不再只是“纸上谈兵”。在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上都陈列着学生的习作,教师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图表支架,这些辅助工作促进了学生的自信表达和阳光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从教材出发,以完成课本知识为本”的固有认知,转而以学生的表达为中心,提供多样支架、写作环境、交流平台,使学生愿意表达、能够表达、善于表达。
创建表达评价体系
推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实践证明,在完成习作的同时不断反思,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项目化习作”后的反思,是学生习作展评分享必不可少的环节。
江湾小学的“项目化习作”表达评价体系,以多载体、多主体为特征,开发了24套“数字化量规”,习作全过程可依照、可监控、可反思。操作这一体系时,先让学生知晓评价的几大要素,自主明晰习作需求,在习作前找到“表达坐标”;再生成评价量规,使习作清单具象化,通过监控表达过程中的轻重详略,实现表达效果的提升;最后,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评价载体,通过发布“班级圈”、开展“习作漂流”活动、组织“云上分享会”等,让学生的习作在现实世界获得价值,也帮助学生进行表达反思。
江湾小学通过践行“项目化习作”,构建“三位一体”教学育人体系,成效显著。一方面,近5年,学校76.5%的学生习作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6名学生出版了个人专著。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社会沟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教学变革也助推了教师的成长,学校2名教师的习作课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1名教师的课程获评市级优质课,1名教师出版了个人专著,另有其他教师发表了42篇习作类论文。
江湾小学的育人成果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学校不但多次在省、市级教育骨干会议上作经验分享,还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等奖1次,义乌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等奖2次。来自26个县、市、区的2000余名教师来校进行参观学习,学校的“写作育人”教育理念和“项目化习作”育人新模式,在浙江省内外的92所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学校也成为了全国课改教育基地,获得义乌市项目化学习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洪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