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3月10日 林三芳

  “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是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从事传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与教育理念

  学院根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学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修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秉持“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化专题的研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要素,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确保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挖掘思政要素,完善课程设计

  学院在进行“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等。如《诗经》中的家国情怀、《论语》中的仁爱精神以及唐宋诗词中的民族精神等,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学生在分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文学的美学价值,更能了解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中国文学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在“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互动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要素的领悟与理解能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深化对文学作品模式的了解以及对其中思想内涵的认同,并在情感层面与作品产生共鸣。课程注重思政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学生通过社会调研、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四、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显著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文学与文化”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了显著增强。课程不仅通过细致的文学分析来挖掘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更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时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二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批判性分析,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度显著提升,体现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转变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激励他们在未来更加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三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跨学科分析以及项目展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增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政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教材内容,融入更多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专题,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探索等。通过整合哲学、历史等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分析视角。同时,学院在课程中将进一步增加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通过组织深入的社会体验,让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通过进行深入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林三芳)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中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林三芳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