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融合·创变”,致力于培养卓越音乐教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融合·创变”理念锚定卓越音乐教师的培养定位
专业顺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对接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新动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卓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反向设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音乐教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不断迭代创新教学实践路径,提炼独具艺术学科特色、同时具备跨学科交叉特点的“融合·创变”本科教学理念,创新传统音乐教师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改革的素养导向和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指向,将扎实的音乐知识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纳入学生“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指标体系。以新文科思想统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拓展音乐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知识升级和创新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美育发展以及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新生态与教学模式新格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达到卓越音乐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内外利益相关方的外部评价机制,强化社会对专业建设的监督,形成学校教师培养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合作,培养体系和育人成效获得社会肯定,2019年,专业获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2024年,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
用“融合·创变”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卓越能力与品格
专业以新文科为要、以跨学科为纲,声乐、钢琴、器乐等技法课实现技法与技法之间,技法与教法、学法之间的知识整合;理论课实现音乐与姊妹艺术、美学美育、人文社科等知识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做到弹奏、弹唱、配器、编曲、创作、撰写乐评,能解决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社区音乐教学、社会艺术服务等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能形成“能弹会唱、能教会研”的关键能力、担当责任的必备品格以及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以钢琴课为例,课程内容除了涵盖钢琴技法这一本体知识,还整合了钢琴所涉及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学科知识,美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等跨学科知识。
专业融入学习科学基本理论,借鉴基础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任务导向”“深度学习”“大概念”“大单元”,创变传统音乐教学法课程,将“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升级为“音乐学科教学与学习论”课程,基于“大概念”的逆向设计,将“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升级为“中学音乐学习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学生能做到从写教案到写学案、导学案;解决“大概念”的提炼、“大单元”的设计、“大任务”的策划、转变学习方式、实施任务方案等问题,形成“以学定教”的理念。依托国家A类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数字音频音响检测技术,以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实践排演课程群为支撑,通过“技术融合”将理论学习、理论实践、课内实践、乐团实践、教育实践5个学习维度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依托课内课外场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训练,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时空里进行自主学习、职场模拟、独立创作、合作创演、集体研讨、个人反思,形成“编配、创作、排演、演练、教学”五维能力,引导学生将静态理论知识转化为活态实际技能,实现“能编会排、能演会教”,能在不同场景之间自由切换,解决复杂问题。
用“融合·创变”的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一体化的基础上,创变“教育实践+”模式,形成美育践行、社区教育、乡村服务、田野调查、文化传承、国际交流6个高阶能力维度,并在其下分别制定可评、可测、可达成的“以美育人、人文情怀、创新意识,责任担当、以德施教、严谨治学,乡村情怀、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深度学习,文化感知、文化教育、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合作交流、文化自信”18个能力点。构建“大美育”观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价值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做到从教学实践到实践反思、从音乐育人到综合育人、从艺术实践到创意实践的能力进阶。
专业用“融合·创变”理念建立关系性思维代替学科思维的课程观,完善从学习单一学科知识到学习跨学科知识的知识观,建立从突出教学能力转变为突出学习设计能力的能力观,重构对课堂的理解,从目标、动力、方式、行为4个维度进行课程改革,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卓越音乐教师贡献湖南师大经验。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资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