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极巴陇的思辨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2月14日 杨上青

  《生生之水》

  杨上青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生之水》是一部对长江的地理、文化进行全面溯源与深刻思考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在与江源文化的学者一道深入实地考察中,沿通天河逆流而上至长江源头,又顺流而下至通天河口,在山水间见证并积累了深厚的人文素材、浩瀚壮丽的英雄史诗、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天然造就的生态文明。同时,挖掘记录了众多致力于长江源生态保护的感人故事。作者在对外物与内心娓娓道来的细腻描述中倾注了深切情感和哲思,力图将长江源头的真实状态进行充分表达和呈现。

  著名作家、诗人吉狄马加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沉浸在《生生之水》的描述中,我几乎相信时空穿越的可能性,我的视觉和感觉因此不由得被带回到长江黄河源头,置身于自我经验中的夏天或清晨。那样的景与情,令人终生难忘,也让人无法缄默。所以我理解,《生生之水》的诞生拥有不得不表达的理由。”

  让我们跟随作者杨上青的行者之踪,开启对长江源头的探寻。——编者

  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之一,从古至今,生活在中下游的人们,都在不知疲倦地追索着这条大江的源头。由于受每一个时期具体条件所限,所谓“源头”也是一个不断往上推进和确认的过程。

  早在战国时成书的《尚书·禹贡》中,就有“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记载,岷江自此作为长江源头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明代,一位具有实证精神的旅游探险家徐霞客,怀着疑问和憧憬继续往上追溯,“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最后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到了清代,朝廷“屡遣使臣,往穷河源,测量地度,绘入舆图”,清康熙帝时所制《皇舆全览图》已将长江源头推至今青海境内的长江源一带,并清晰标注了通天河的名称及线路,但无法确定哪一条才是长江正源,最后只得以“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结论;1913年出版的《青海图说》载:“长江,古名丽水,一名神川,一名初午牛,其上流蒙名木鲁乌苏,番名州曲,或译曰直曲、周曲,普通曰通天河。”这里的“州曲、直曲、周曲”就是文扎老师口中的“治曲”,即母牛河。近代地图上,曾以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群东侧的尕日曲(下段称尕尔曲)注记为通天河。直到1976年长江源考察之前,现在的青藏铁路“通天河沿站”往上还被称作通天河上段,也就是有史料记载以来,通天河都是从源头算起的,但近几十年,随着以“江河惟远”的现代科考思路的强势介入,长江正源的认证也几易其址,不但“治曲”作为长江的正源不再被提及,相应地,和“治曲”语义对等的通天河也被肢解降格,即把“上段”从通天河中直接截除,而把治曲和玛曲(沱沱河,意为缓慢流动的红江)的交汇处作为通天河的起点……

  我们的考察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原则,对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论证”暂抱静观其变的态度……

  午后的啸风中,到达高耸在通天河北岸的囊极山脚下。从这里举目西眺,地平线上茫茫白雪冠顶的起伏山峦之间,雄阔、平展、缓慢的数不清的细流形成的巨大水网,犹如一张巨型扇面自西往东收拢而来。治曲和玛曲的交汇处,本地人称作治玛桑朵,江源考察者叫作囊极巴陇的地方,就在囊极山的侧后方。布多杰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无人机拍摄,拉布一个人呆呆地坐在草地上,仰望着天不知在想什么,文扎老师和索南尼玛已经带着摄影装备直奔囊极山顶了。欧萨不知什么时候坐到我身边,悄悄地对我说:“囊极山藏语是打岩羊的地方,这个山上岩羊多呗,也有雪豹,从前的猎人死了就埋在这个山上……”

  从这里往西,或者说往上,就是《格萨尔》史诗中北部狩猎部落活跃的区域了。在神话和史诗中,这里高寒荒芜,生命稀少,生存艰难,那时,人们靠猎杀野生动物为生,狠暴凶残。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凶猛野兽的搏斗中,一代代年轻的猎手死去,在莫测的自然力的威胁下,人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而后,他们开始圈养动物,繁殖牛羊,由狩猎为生渐渐过渡到半猎半牧,经过许多世代以后,成为纯粹的牧人……

  呼啸的风中,滔滔江水轰拍石岸,依然有清脆的鸟鸣婉转其中……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04囊极巴陇的思辨 杨上青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