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

传承文化记忆 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1月23日 李翠翠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南开大学文学院以文化记忆理论为统领,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独辟蹊径,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回顾往昔历史事件、丰富文化艺术形式、传递语言文化符号、再现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院师生间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等多方面形成广泛文化认同,富足师生精神世界。文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入文化记忆理论,加强文化记忆理论的实际应用,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持续的、系统的理论框架,为高校育人实践开辟了新渠道。

  深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

  文学院教学团队从事文学文化教学工作,致力于深入学习并理解文化记忆理论的精神内核,针对名家、大家对文化记忆理论的观点与建树进行细致梳理总结,在文化记忆理论指导下挖掘文化记忆资源,将其应用于思政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博士生学术报告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学术活动,深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通过分享和传承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进中华文化传承计划的开展。

  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式

  媒介参与了文化记忆的建构过程,为其提供存储空间及传播途径。文学院教学队伍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媒介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作用,使学生在教学媒介作为载体的过程中加深对文化记忆的理解和记忆。系列电视节目《诗词与我: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读书会》、电视节目《诗词大先生》以诗词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为教育内容,赓续、发展中国传统诗教观。文学院庄浪实践团“影像的力量:影像见证脱贫,创新助力振兴”项目构建视觉文化样本,用影像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同的媒介形式创新了课程教学方式,由媒介共享的文化记忆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构建广泛的社会共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记忆的构建帮助学生审视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性特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化记忆又行使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尤其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里,个人、集体及社会记忆的传承、更迭、遗忘、断裂所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思考成为南开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主题,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体验文化记忆的内涵及功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文学院文化素质教学部举办“校园美育季”系列活动,成为南开校园文化的出色品牌,课堂内外贯通,促使各专业学生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文学院举办“弘公能循前辈足迹,续文脉承南开精神”话剧节暨“五育”融合汇报演出,展现了文学院实施美育浸润、深化艺教融合的丰硕成果。文化记忆的交流互鉴形成课内外文化资源的广泛对话,在文化传承的动态发展中体现时代价值。

  促进校地文化资源共享

  文化记忆的构建不是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现实基础上根据人们现时需求被重新建构处理的,它的内容及形成根植于当下社会情境与复杂的社会框架,并借言语符号形成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文化记忆,在塑造社会认同和文化连续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了文化记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与文化和旅游部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主办恭王府“海棠雅集”,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举办“‘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古典诗词讲解系列活动,携手各界举办“诗教润乡土”交流活动,谱写各界推动文化教育合作新篇章。校地合作的文化活动突破个体记忆层面的边界,形成广泛的集体记忆及社会记忆,在校内外互通共享的过程中使文化记忆得到强化及升华,帮助南开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南开大学文学院将文化记忆理论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筑牢理论根基,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文化记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效提升了文学院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促进了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文化记忆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文学文化类课程教师实践道德育人开辟了新的切入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翠翠)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3传承文化记忆 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李翠翠2025-01-23 2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