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创新实践,构建出思政引领、实践驱动、服务基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近3年来,学校在教学成果上取得显著成绩,新增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新增6名“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者,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获奖百余项,被权威媒体报道多次。
思政引领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职业素养好、专业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除学校统一开设的思政课以外,新闻传播类专业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与法治”等专业类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所有专业课程都列入课程思政建设课或课程教育示范课程。此外,还开展了专业思政教育活动,专门打造了“红色教育引领工程”,常规性地推出了经典诵读等红色教育活动。不仅强化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还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人才。学校通过这一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
实践驱动 打造“三维协同”育人机制
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思政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大领域,实施了以“学习+服务”“竞赛+技能”“兴趣+成长”为特色的三大实践育人举措。根据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完善的实践育人机制。一是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围绕新闻传播类人才必需的采、写、编、评、摄、播、策、管八大专业技能,构建“分层化、平台化、开放化”实验教学体系,搭建“基础、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三共享、五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学校与行业“双导师制”,建立了4个省级协同育人基地和20余个校级校企协同育人基地。三是实施“以赛促学”工程。学校从2015年起,实施“以赛促学”工程,设置文化基础类、专业技能类、综合素质类三大板块,其中新闻传播类专业涉及八大赛事。四是建立创业团队孵化基地。6年内培育出了20余个融实践能力锻炼与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团队,达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质量的目标。五是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走进武陵山文传青年社会实践团”“慈爱园爱心1+1志愿者”等常规社会实践活动和抗疫志愿、中小学校园安全等临时性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联通课内和课外活动、融通校内和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实现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最终实现了实践育人目标。
服务基层 培育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
学校秉承“服务基层”的育人理念,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基层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等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展现新闻传播人才的担当和作为。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实践检验期间,学生参与的“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千村万户大调查”等大型社会实践项目,身体力行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学生成立的10余家创业公司为武陵山片区椪柑、茶叶、葛根粉等特色农产品提供网络推广服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专业教师采编的《十八洞启航》(大型报告文学《十村记:精准扶贫路》十卷本首卷)成功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宣传部门对外出版项目、2020年重点主题出版物,并荣获2021年第三届湖南出版政府奖,项目实施8年来,效果日益显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湖南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改革成果进行了报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先后来校交流考察,教学经验成果在省内外尤其是武陵山片区兄弟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未来,吉首大学将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更加有效地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2023年度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SUJGA02]研究成果)
(张冀 彭广林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