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2月10日 钟柏昌

  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掌握主动,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厚植基础、储备力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从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做好城乡统筹等方面进行了部署,为中小学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且已经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可以说,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掌握主动,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下,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尤其激烈,而人才无疑是竞争的关键。有数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而且,有机构预计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厚植基础、储备力量。而且,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人工领域的专门人才,但在智能时代,掌握使用人工智能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近年来,很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但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往往局限于过往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乃至上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与时俱进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此,通知要求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通知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并明确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要求,为师生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

  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起步较晚,在中小学学校加强人工智能教育面临师资不够、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迫切要求广泛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知要求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同时,还要求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这些举措无疑有利于破解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资源瓶颈,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更好落地。特别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涉及软件还涉及硬件的支持,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涉及物理科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等学科,因此,特别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工智能教育优质资源的持续供给,提供广泛而真实的教育场景,实现人工智能的产教融合和双向发展。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知不仅要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还强调要做好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流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互联互通。这对于让所有学生共享人工智能教育的红利,防止数字鸿沟的出现,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2024年初教育部发布了一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发挥这些教育基地的引导引领作用。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是关键。要坚持职前职后并举,不仅要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专业,着眼未来培养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要求各地要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才能实现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重任,更好培养面向未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主任、教授)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钟柏昌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