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筑科教融汇平台

“新财经”人才破“壁”而出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2月10日 通讯员 鲁磊 本报记者 陈朝和

  2022年,西南财经大学开始推动“破壁”,加快探索“新财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壁”在哪里?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建军介绍,要实现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让课程、教材、师资等育人要素“优”起来,充分流动起来。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瞄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筑科教融汇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数智素养是‘新财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大类招生,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常瑞是西南财大经济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学习之余,她经常观摩各类艺术展览,将目光投向艺术经济领域,深入思考艺术与消费、产业的关系。她的兴趣源于一门选修的通识课程“美术鉴赏”,经济与艺术的碰撞,让她找到学术方向,更让她体悟到“经济学研究要紧紧扎根社会与实践”。

  在西南财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像常瑞一样,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中,激发出创新灵感。这得益于2023年一场持续10个月的调研和改革,西南财大目标直指“协调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关系”,对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作出调整。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许志介绍,新方案提出了四个“降低”。把总学分由160降低至150左右,降低专业课、必修课和课堂教学学分。同时,相应增加通识基础课、个性化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数量。“以强化基础、突出交叉、重视实践、学为中心为调整要点,降低学生大类培养后选择专业的‘门槛’,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帮助他们建立知识关联、激活创新能力。”

  强化通识课程的“空间”从哪里来?去年以来,西南财大强化校级统筹,集中力量打破学院、学科、专业“边界”,重构专业知识谱系,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删除涉及16个学院的专业类课程184门,同时形成涵盖六大学科门类的30余门学科基础课、50余门大类平台课。

  “学校坚持落实大类招生培养,目前已覆盖15个专业大类,涵盖47个专业方向,占全部63个招生专业方向的75%。”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志生说,加强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课、核心通识课、实验实践实训课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课程基础,让学生们可以凭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路径。”

  敢于跨界,重塑教学组织形态

  这学期,西南财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黄迟主讲的“机器学习”课程备受学生欢迎,这门纯工科课程上线30分钟就被一抢而空。

  不少上过课的学生感慨,每堂课都是“头脑风暴”。原来,为了让学生适应高难度、快节奏的教学要求,黄迟引入优质线上资源,采用“2+1”的融合教学模式,两小时在线同步学习,一小时线下重点难点讲解。“要让学生拥有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教师需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身处“新财经”课堂改革的前沿,黄迟既在精进信息技术,又在不断学习熟悉财经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跨界”寻找不同的解题路径。

  在西南财大,“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融合教学模式已成常态。随着“新财经”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今年暑期,学校集中改造智慧教室97间,科技感十足的教学空间,可支持学生开展TBL(小组合作学习)、PBL(问题导向学习)等多种主动式教学活动。首部数字化教材《数字经济学》承载了数据可视、人工智能辅助答疑、评价生成等诸多功能,用一张“薄薄的纸片”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场域从现实空间走向虚实融合,师生交互方式从口耳相传转向声光电并存。以数字化突破资源壁垒,人人都是‘跨界者’‘破壁人’。”西南财大校长李永强说。

  交叉融通,拓展人才培养体系

  西南财大2021级本科生徐邦议最近格外忙碌,他申报立项的本科生科研课题“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正准备结题。“课题有两个难点,一是需要深入乡村调研,二是需要跨学科学习计算机技术。”徐邦议说,“‘书院’给大家配备了相关领域的学业、科研、实践、朋辈4位导师,开设了学术写作和科研申请的指导课程,为顺利完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徐邦议提到的“书院”,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刘诗白书院”。在这里,学生可在数字经济、数学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自由选择一到两个专业就读,实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数智革命浪潮滚滚而来,改变和重塑着‘财经’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李永强说,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的内容必须从知识分化向交叉融通转变,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所需知识体系为基本逻辑,打造紧跟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西南财大依托“刘诗白书院”设立了基础学科拔尖实验班,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展“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位项目,在全国首创“双A”学科跨校人才培养模式……一块块交叉融合的“试验田”正被开拓,一座座领跑前沿的高峰正逐渐拔地而起。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新财经”人才破“壁”而出 通讯员 鲁磊 本报记者 陈朝和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