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秉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院通过校地合作,形成育人、拓岗共识,以鱼凫文化融入、数字素养培育创新外语人才培养实践,助力形成四川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转型升级
紧扣社会需求培养外语人才
新时代高等教育大外语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推进外语专业创新变革,调整目标和导向,加强外语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方能适应社会对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院校外语专业教育应积极思变、应变,对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提升和文化素养上进行复合创新培养。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立足川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规划,加强对精准服务经济、社会、产业、人文等发展需求的战略性分析和前瞻性思考。专业建设上将外语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科专业的“供给驱动”有机融合,围绕语言经济意识、语言政策规划和语言服务实践三个维度,合理推进学科专业的战略性定位升级。
外国语学院为推进内涵式发展,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熟悉地方特色文化,既有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有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重点打造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其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区域文化对外传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科技发展的基本能力,助力区域跨境贸易、涉外旅游、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到“实而优、优而特”,办出特色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肩负使命
培养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语人才
高等外语教育作为一种高阶的跨文化语言学习与交流实践,其价值可以借由对人类文明结晶和优质资源的引介传播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别与区域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研究得以彰显。
新时代外语人才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成都师范学院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地,绵延千年的鱼凫文化深植于此。鱼凫文化奠定了巴蜀文化深厚底蕴,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浸润和塑造着川蜀大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古蜀鱼凫人无惧艰难、勇于开拓,在险恶环境中繁衍生息。学习和传承巴蜀鱼凫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地方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鱼凫文化,打造四川名片,提升巴蜀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就是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有助于四川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塑造开放合作新优势,更多更强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为四川省发展提质增效。
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进行顶层设计,确立“鱼凫文化国际传播”为重要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力的学生。这既契合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战略,也可以起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介四川,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学院基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优势,组织师资队伍通过深挖鱼凫文化教育资源,形成系统的文化教学材料,并以此为依托打造了特色化的文化译介课程。通过校内院系协作完成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聚焦共情传播,从鱼凫文化中选取具有国际通识性、通约性的符号进行跨文化转换,努力构建起立场鲜明、融通中外、观照古今的传播内容体系,助力四川国际形象建构与全球传播。
推动创新
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处于新发展阶段,面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已渐失核心竞争力。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将全球对话能力、思辨创新能力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推动全类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学院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还重视理想信念培养,强化知识和能力构建:着力推进“三进”工作,锻造学生政治定力;以“外语+专业”跨学科培养为路径,加快培养“外语+专业+数智”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多语种转换能力和数智创新能力。
为了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学院构建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协同发展,以有效确保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在新的定位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课程内容、重构考核评价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培养目标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形成闭环,以是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衡量教学活动环节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成立校级教学质量考评小组,针对跨学科、实践教学、综合素养几个方面,从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把握以上各个方面是否符合达成培养目标需要,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并作出及时反馈和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持续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语言人才迈进,更加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全过程教育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就业挑战,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深知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内因是毕业就业的生命线。学院有计划、分年级、全方位加强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在大一至大四分别开展不同主题的职业生涯教育;积极探索和优化构建包含课程讲座、案例教育、个体咨询、专项训练等覆盖学生大学全过程的成长发展指导体系,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方法、培育专业素质、增强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精准激发不同年级学生更高层次的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推动大外语建设和发展,在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学院还将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积极培养适应数智时代、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赢得广阔前景,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也为同类院校人才培养带来积极效应。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专项课题“‘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四川高校外语专业鱼凫文化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C24BS007]阶段性成果)
(刘知洪 邹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