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融媒体学院是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与北京星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特色发展产业学院。学院自2019年7月成立以来,积极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文化为“基”、产教为“核”、融合为“径”,重塑学科价值与专业发展基因,探索出一条以“产教创”为培养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育人质量逐步提升。
文化为“基”,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画好育人“同心圆”
从“育人为本”的根本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了传媒类课程思政元素库,“主持业务”“出镜记者”“传媒创意”等课程获市、校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重庆高等学校“大思政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二、三等奖。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创新“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出品多个优秀剧目,较好地展示了思政育人可视化成果,更是重庆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探索。如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革命烈士周吉可为原型编排的红色剧目《吉可,回家吧》在合川区文化艺术中心剧院精彩上演;《神笔马良》系列展演活动好评不断,并受邀参加重庆两江新区政府部门“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话剧《王二的故事》获重庆“奋斗青春”话剧团课创作大赛一等奖。
产教为“核”,以教学改革为着力点,两个“234”培养应用型人才
结合传媒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实,与共建单位北京星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一道多轮次修订完善培养方案,贯穿“产出导向”理念,邀请行业、高校多方论证,从人才需求出发倒推出能力素养标准,构建了“234”融合课程体系和“2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234”融合课程体系为“校+企”两大课程类别,“专业认知+技术赋能+内容创作”三大专业课程模块,实现四个融通(理论课与实践课融通、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融通、校内实践与行业实战融通、传媒媒体技能与新兴媒体技能融通)。“2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通过校企合作两元协同育人,共管学院、共建专业、共搭平台、共评效果、共享成果,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技术技能、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开展项目化、实训实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四化”改革。将视听创作、生产与运营为核心的艺术+技术全面渗透教学全过程,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前沿融入到各专业选修学习中,擦亮“产教创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融合为“径”,以联盟化培养为发力点,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行课程项目化、实训实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将真实项目融于课程教学。与重庆市话剧院合作的剧目创排项目植入表演专业和戏美专业行业课,与OST传媒合作的直播和微短剧项目植入网新、播音、编导专业行业课程,学生们得到接触行业真实项目实训的机会;200多名学生受邀参与院线15部影视剧拍摄与制作;3次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录制,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闭环流程,实现纵向成果与横向范围的双重突破。
二是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依托校级实验示范中心,根据行业全业务流程,建立融媒体矩阵实践中心+融学社+工作室的校内实训体系,由校企“双导师”指导,项目制实施,创建了融视、融报等品牌。
三是加强对外合作的融合,构建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与权威媒体共建“大学生公益直播基地”;与国内传媒行业优秀企业,联合北京星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视听创作者孵化中心”。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共同发起“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微短剧创作大赛”;与重庆市播音协会合作开展教研科研项目,与重庆广电协会高教专委会举办剧本创投大赛等。作为秘书处牵头组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联盟”成立,实现与来自成渝地区30所高校传媒院系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联动。
(本文系重庆市第八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对接数字内容产业的联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2JGS5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经济产业适切性‘产学研用’教育实践平台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SZ202104]阶段性成果)
(王杨丽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