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空产业的迅速发展,航空维修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凭借出色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民航维修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团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民航维修领域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党建引领促创新
德技并重育人才
团队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团队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在团队建设中,以党的建设总揽发展全局,将党的建设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劳模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将党务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培养了既具备教学科研能力又能承担党建任务的教师骨干队伍。劳模工作室将劳模精神融入德育,帮助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团队还与多家民航企业党支部联建,推动校企合作中的党建联动,确保党建工作贯穿校企合作的各环节,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增强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书证融通强能力
教学协同保成效
为满足航空维修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团队构建了“学历证书+技能资格证+维修执照”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通过岗位对接、课程对接、项目对接等方式,确保学生具备与行业高度契合的职业能力。同时,团队提出了“思政护航”和“数字技术支撑”的理念,确保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
数字技术促发展
教学资源助共享
团队依托“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共享。通过建设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级别虚拟仿真中心,团队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虚拟仿真技术有效解决了民航维修教学中“三高三难”(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问题,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能够反复练习,提升实践技能,降低成本和风险,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校企协同助融合
“双师”共育促提升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教学工厂”,团队将企业生产环境与学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学习机会。“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场所。
通过“校企双向嵌入”模式,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带来行业前沿技术;教师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双师”共育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增强了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国际合作促发展
“双师双语”齐提升
团队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与加拿大卡纳多学院等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推动双语教学和国际课程建设。通过派遣教师赴国(境)外学习,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双语”教师。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外方教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确保国际合作课程的顺利推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社会服务拓渠道
科研转化出成效
团队不仅在教学上取得显著成效,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科研转化工作。依托学校的“147培训机构”,团队完成了6400多人次的CCAR-66R3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培训,并为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援助,完成累计60人次的CCAR-66R3全程班培训和87人次的机务英语培训。此外,团队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技术培训和挂职实践,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产学研赛”模式,团队实现了科研成果、行业实践及技能竞赛的紧密结合,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动能,提升了在航空维修领域的影响力。
团队建设明规划
创新发展向未来
在团队负责人、教授田巨的带领下,团队持续优化教学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构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团队将继续通过教学创新与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航空维修人才。通过持续改革与探索,为我国民航维修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未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深化校企与国际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维修人才。随着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团队将坚定助力国家航空事业腾飞,为航空维修领域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田巨 刘传生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