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赋能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0月28日 魏晓林 邓运员 杨旭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相互作用,具有内在一致性。

  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努力探索有组织科研赋能人才培养的新经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推进有组织科研,拓宽育人路径

  有组织科研兼具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重属性,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学校推进有组织科研,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引导教师聚焦“国之大者”和“省之大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大力提升科研质量与水平。二是加强团队作战。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凝练研究方向,整合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三是夯实主体职责。学校以科研处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介入教师科研全过程,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站位转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培育一流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强化有组织科研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与企业签订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产出授权专利近40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0余项。

  打造高层次平台,筑牢育人根基

  高水平科研平台是支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首先,学校建立了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产业链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其次,实施了“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发展举措,在地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领域,集中力量打造了具有引领性的高层次平台。再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在绿色化工、网络安全、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等领域,共建校企、校地、校校创新创业平台,深度开展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产学研成果转化等合作。目前,学校拥有8个省级“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0个省部级实践教学基地,59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流学科与平台的建设为汇聚人才、促进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强育人团队

  强教必先强师,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科研育人的关键因素。首先,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学校百年红色师范精神,引导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争当新时代的“大先生”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其次,学校通过实施校级“英才支持计划”“湘江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柔性吸纳优秀青年博士、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再次,学校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与一流企业深造和开展合作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依托人才团队和科研成果,教师将科研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并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提升学术兴趣与学术水平。近3年来,学校有200多项教师科研课题,共吸收了2000多人次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其中。

  健全评价机制,激发育人活力

  激发科研主体育人积极性、推动科研平台和成果育人提质增效,需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实施多元评价、科学评价。近年来,学校先后修订和出台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级别认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任、人才评价、平台建设中,实施与学科、岗位等差异相适应的分类评价以及注重质量、实效的标志性成果评价,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近年来,学校不断凝聚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坚持开展“衡岳论坛”等学术讲座,营造良好学术生态,让学生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做好学生科研引路人;坚持开展以导师团队、课题组、实验室为单位的“学术沙龙”等研讨活动,促进师生常态化沟通,以基层科研组织的榜样示范引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展科研育人示范案例评选活动,选树科研育人标杆,引导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构筑“一院一品”“一院数品”格局,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育人品牌。

  (作者魏晓林系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邓运员、杨旭明系衡阳师范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有组织科研赋能人才培养 魏晓林 邓运员 杨旭明2024-10-28 2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