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需求 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品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宇航学院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中国教育报 2024年09月24日 王晓璐 吴琳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自1949年建校以来,坚持面向航空航天产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航空宇航学院成立于2012年,多年来,学院坚持以航空航天产业需求为牵引,通过产教融合和多方协作,凝练出“需求引领,学生中心,内涵发展”的理念,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实践平台;同时,学院以实践平台建设为抓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领域实现了重大改革创新。

  有的放矢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以航空航天产业需求为牵引、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支撑主体,分析产业发展涉及的要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凝练“三方(高校教师、企业专家、朋辈学生)牵引”的理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修订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工业软件学习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试点工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针对行业发展趋势,凝练出生产和运营一线问题与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部门、跨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发挥优势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学院依托自身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紧密围绕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企业需求等相关知识与活动有机融入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设计,与企业合作,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依托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将企业生产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索兴趣,形成有效的互动、迭代和修正机制,以体现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

  立德树人 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院提出“立足省情、学生中心、横向汇集、纵向聚焦”的“空天报国”精神传承路径,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全覆盖。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主动融入式活动,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的育人体系。打造以实验室、科研团队、课题组等为单元的思政教育新空间,在科研实践互动和交流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学院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遴选和考核的首要标准,强调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沟通,促进学风建设。

  特色鲜明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以航空航天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提出“三项赋能”(理论赋能实践、科学范式赋能工程范式、创新赋能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提出“垂直起降+智能控制”“城乡物流+空中的士”等创新创业理念,积极建设省级实践平台“飞行器创新实验室”,并致力于推动“空天+教育”的融合发展。围绕河南省及郑州市的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系列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咨询、调研报告、承担协同单位委托项目等方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在工业级无人机总体和气动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兼具创新性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未来,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实践平台建设为特色,聚焦航空航天产业的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弘扬“空天报国 砺新图强”的“郑航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形成一条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新路径,为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王晓璐 吴琳芳)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0聚焦产业需求 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品牌 王晓璐 吴琳芳2024-09-24 2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