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打造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欢的思政课”为目标,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二三四五”建设,稳步提升教学效果。
坚持“一流标准”“一以贯之”,提高思政课吸引力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一流标准”“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把课程建设放在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首位,按照“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标准,推进思政课建设,全员全力保障一线教学,突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强调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学生既是思政课施教的对象,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还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主体。只有走进学生内心、赢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算得上成功的思政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院引导教师铸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基于这样的理念,打造“头雁领航、雏雁续航”的“优教雁阵”。学院现有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人。在国家、省级领军人才的带动和影响下,学院培养了一批有潜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奖励基金二等奖获得者1人、全国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
引领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不断形成。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起一支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学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团队”,有82人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先后获评国家教育部门教学科研示范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得国家、省级各类教师教学竞赛奖8项。
坚持“双向驱动”“双向提升”,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中讲好思政课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双向驱动”“双向提升”,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助力教学,实现二者共进共赢。学院通过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通过科学研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学科团队突出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思政课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广东省一级优势重点建设学科,同时也是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经国家教育部门第五轮学科评估进入B类学科之列。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关注国家重大的理论热点问题,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研究导向,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与方向凝练,在切实提升育人水平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学院以思政课主干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定制”、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定制”、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定制”,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同时,学院通过教学示范课、集体备课会、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教学意见和教学取向,保证教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广州大学思政课课程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自2012年以来,团队共有2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学院先后有2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坚持“三个统一”“三可标准”,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民生属性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三个统一”“三可标准”,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民生属性,聚焦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青年关切,通过统一使用标准教材、统一使用标准课件、统一评课标准,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可亲、可信、可用的品牌课程。
其一,贴近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大湾区建设实际,贴近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擦亮广州大学思政课的可亲品牌。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打造贴合学生实际的“靶向课程”。学院鼓励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随机课堂调查,聚焦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通过精细的教学方案设计,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获得学生的亲近信赖。
其二,注重以事实感人、强化以理服人、突出以师德化人,凸显广州大学思政课的可信品牌。学院党委积极创设和优化师生沟通环境,融洽师生情感,鼓励教师担任学校“青马工程”与“五室一站”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为学生上党课,积极支持党员教师参与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可信赖的人。
其三,追求在校学习有用、走上社会有用、终身发展有用,打造广州大学思政课的可用品牌。学院认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教书匠,还必须同时是研究者与开拓者。学院鼓励教师开设思政课拓展课程,引导、鼓励青年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正确认识和担当新时代青年使命。
坚持“四个结合”“四个突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四个结合”“四个突出”:坚持思政专业与专业思政有机结合,突出思政专业的示范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突出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突出传统课堂的主干作用。
以思政专业引领专业思政。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之一,也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为广州大学创新性实施专业思政提供了重要助力。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强调分类培养与创新培养,强调从专业整体出发实施体系化、全要素的思政教育,对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实施人才分类培养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升学率两倍于学校平均升学率,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作出良好示范与带动。
以课堂教学结合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则。广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依托省级红色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专业课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配合,构建思政课的“大平台”。以广州大学党建红色长廊为例,该场地系广州大学利用校内建筑打造的集展览宣教、主题景观展示、文化交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史教育基地,也是构建全域思政育人新模式的重要依托。马院全过程深度参与了该走廊的内容建设与运行,并将其设为实践教学场所,自投入使用以来,红色长廊已成为广州大学对外展示育人成效的闪亮名片,多家媒体报道红色长廊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以传统课堂结合翻转课堂。2021年,广州大学思政课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全覆盖,有力推动了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向线上“金课”建设的转型。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开展的学生问卷调查,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高于参加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但受限于教师的在线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重构教学内容的能力等因素,在线教学并没有发挥最佳效能,需要进一步协同融合。在实践中,广州大学思政课坚持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并重点突出传统课堂的主干作用,实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坚持“五位一体”“五个到位”,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五位一体”“五个到位”,推进思政课程的平台建设、方法创新、渠道拓展、资源整合、环境优化“五位一体”同向发力,协同发展,形成立体效应;思想认识到位、精力投入到位、指导督促到位、育人效果到位、辐射功能到位,为广州大学高水平教学品牌建设增色、为广州市和大湾区思想文化建设服务。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优势,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工作引领教育教学,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彰显党性,让学生在党的引领和关怀下健康成长。坚持政治上高站位,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打造学院良好政治生态。坚持组织上高标准,优化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队伍上高素质,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殊性质,打造具有鲜明党性的教师队伍。坚持纪律上的高要求,加强纪律建设,提升党员的防腐抗变能力。
在广州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马院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谋划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改革,学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学院获评首批“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积极参与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思政课建设资源优势,帮扶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提质创优,推动其形成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思政课建设制度机制和教学体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赵中源 罗明星 左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