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家教周刊
2023年11月05日 星期日
北京市大兴区:
密切家校联系 强化家教指导
姜苗 江楠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促进各方协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是北京市大兴区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大兴区制定落实了“一十百千万工程”,构建起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指建立一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十”指十个相关委办局协同联动,“百”指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一百所家长学校,“千”指三年内培养一千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万”指每年开展万名教师家访活动。

    及时沟通,密切家校联系

    今年6月,大兴区教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大兴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通过家庭联系册、微信、电话等方式,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常态化联系,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各学校建立学生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根据学生特点和家长需求,采取干部包干制、导师制、小组共同体等形式,开展不同频次的家校沟通。

    为进一步完善制度,大兴区组织编写了《大兴区中小学幼儿园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家校社共育章程类、联系类、活动类、评价类等四大类19项制度。

    家访是密切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大兴区持续开展了“万名教师家访活动”,起始年级做到全员家访,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科教师、党员教师、德育干部共同参与家访,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要求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做好计划,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状况、身心健康、家庭状况等方面情况,与家长做好沟通。在家访过程中,所有成员分工明确,德育干部重点宣传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班主任、学科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各方面特点,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每个孩子如果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都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大兴区教委在2022年组织拍摄的育人主题微电影《没有人能定义我们的明天》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奖项。这部微电影就是由学生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讲述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与引导下,通过参加戏剧社,逐步得到成长、获得认可的故事。

    强化服务,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大兴区构建的家校共育课程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课程,二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课程。针对家长的课程,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段教育目标任务,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一体化特点。其中的不少课程主题受到家长和学校的欢迎,如“如何缓解新生入学焦虑”“高中巧规划助力梦想起航”“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爸爸的力量”等主题,都紧密结合学生家庭的需要,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学习与培训。

    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课程,大兴区计划在三年之内,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式推进培养1000名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已完成培训的3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已经对百余人次的残疾儿童、孤儿和特殊家庭儿童等,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对学生家庭建立了“三个一”帮扶机制,即每周一次电话或微信联系,每月一次面对面交流,每学期一次家庭走访,努力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

    部门联动,拓展家庭教育资源

    2022年10月,大兴区教委、区妇联、区关工委联合成立了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构建“一主四辅”课程体系,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关工委“智慧父母”、社区学院“父母大学”、妇联“家教大讲堂”和教委“家长成长学院”为辅助平台,多部门协同联动,保证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协同共育体系的规范高效。

    2022年,区教委开展了56期“家长成长学院”培训,约15万名学生家长参与并从中受益;区妇联推出线上线下“家教大讲堂”精品课程24节;社区学院“父母大学”定制开发了90个主题微课程,制作专家讲座视频11个,通过社区家长学校推送;区关工委开展了25场“智慧父母”家长课堂,近10万人受益。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后,大兴区又组建了区校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人员队伍,汇集了专家学者、学校教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优秀家长等不同群体的力量,建立区级家庭教育智库,完善街(镇)级家庭教育讲师团,组建了社区(村)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并对数十个家庭开展了一对一辅导,努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和新格局。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委员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