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
牡丹江师范学院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张冰 刘志学 李殿伟 孟令霞 于海英
学校在海林市建立乡村教育振兴基地,选派研究生导师前往乡村学校挂职副校长。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培养新时代优秀乡村教育人才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基于教学相长思想,落实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思政导学实现思政育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基本形成了“协同提质接天线,对接名校更新理念;导师培训接人气,增强内涵建设水平;乡校挂职接地气,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导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硕士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教育人才的重要形式,自1996年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我国已累计培养数以万计的教育硕士,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推进乡村教育振兴,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其中要求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为乡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

    导师是教育硕士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师德水平、学识素养、实践能力和指导行为都将对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学科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教育扶贫”战略需要而建设的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学科通过加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以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乡村状况、热爱乡村教育、关心乡村儿童成长的新时代乡村教育“四有”好老师,构建了高素质乡村教育学导师队伍新模式。

    协同提质接天线

    对接名校更新理念

    2022年,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状况,教育部门启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的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牡丹江师范学院参与了由东北师范大学牵头,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参与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帮扶团。

    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地处边疆城市的牡丹江师范学院而言,能够参与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对乡村教育学学科发展而言也起到推动作用。

    乡村教育学学科积极梳理自身现有资源与发展瓶颈,探索学科发展的增长点、突破口。最终确定了导师队伍学历提升、名校访学、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申报指导、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支持以及著作、教材、论文、教学案例撰写指导、管理干部挂职交流等帮扶内容。在帮扶合作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导学育人能力提升作为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等作为帮扶重点。

    学校充分利用协同提质计划的政策利好,积极对接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优质资源,开阔了学科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了学科教师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有效提升了乡村教育学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水平。通过上接天线,实现了学科育人理念更新、学科内涵建设推进,为学科培养高素质、高学历优秀乡村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师培训接人气

    增强内涵建设水平

    导师培训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研究生指导水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牡丹江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以提升导师教书育人能力、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为主线,基于“学校、学科、导师”三级培训责任主体,运行“高端引领、同行交流、个人提升”三个培训模块,积极探索“3+3”研究生导师培训模式。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会议、访学研修、研讨交流、导师组活动、自主学习6种主要形式,重点学习理论政策与意识形态、思政教育与师德师风、培养要求与制度规范、学术创新与学术道德、专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科研方法与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优秀典型与警示案例8个方面的培训内容,有效提升导师队伍建设水平。

    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导师培训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导师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平台学习资源,组织导师参加由校长、院士、知名专家围绕为师为范、“四史”教育、政策解读、教育动态等内容主讲的相关课程。为落实精准培训理念,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培训教师自选课程、自主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学习完成并考核通过的教师将获得培训证书。

    经过持续、稳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师德素养不断加强,研究生指导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导师团队先后获得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系列活动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等荣誉称号。

    乡村教育学团队导师先后申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思政专项研究项目14项;全面修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育人要素,充分发挥了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炼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基因和价值元素。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2021年学校成立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2022年中心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在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为补充性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依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潜移默化地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乡村教育学学科导师团队立足教育学学科特点,组建研究生导学团队导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外联的方式,与基础教育学校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建立了乡村教师教育问题研究、乡村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学科教育教学研究3类导师学习共同体。导师学习共同体每学期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论坛活动,就如何科学客观地针对现实数据和问题指导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重要对话,在课程、教学、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交流意见。通过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不断体系化地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特色相辅相成、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衔接。

    乡校挂职接地气

    扎根基层服务一线

    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动态地建构与生成,绝非来自单纯的理论研读。基础教育学校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场域,也是教育硕士导师提升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教育硕士和导师都应该经常性地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调研、听课,了解一线动态、倾听一线声音,为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奠定实践基础。

    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学科扎根龙江大地作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科先后与牡丹江市爱民区政府部门、海林市体教部门、柴河镇中心小学、牡丹江市北安小学等签订合作协议,为农村学校义务提供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科充分发挥在服务乡村、服务边疆、服务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能,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教育援藏工作成效,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援助项目。

    为进一步增强学科导师对乡村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导师教育硕士的指导水平与能力,结合《牡丹江师范学院与海林市政府部门乡村振兴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相关要求,选派13名导师到海林市乡村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同步选聘9名海林市教师任学校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挂职期间,导师通过完成一份挂职日志、一项与乡村教师合作教研项目、一项校园文化建设、一份教学案例、一份调研报告、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六个一”任务,深入乡村教育一线,全面了解乡村教育和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乡村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实教学案例资源,帮助乡村留守儿童成长成才,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导师队伍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围绕乡村教育,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出版专著3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各1项,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张冰 刘志学 李殿伟 孟令霞 于海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