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安康学院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余谦 付争方 张亚晴

    安康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学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学校获批陕西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1BZ074),并取得阶段性研究与实践成果。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厚植绿色发展理念

    (一)注重生态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形成以茶叶、魔芋、生猪养殖、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陕南生态经济、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秦巴资源保护利用学科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开设环境生态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等6个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获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3个。

    (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生态文明观培养为核心、通识通修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共限选课中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开设“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自然保护与地球安全:拯救地球家园”等课程;在公共任选课中开设“环境与健康素养”“环境材料”等课程;在旅游管理、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开设“生态学概论”“环境工程原理”等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区域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讲座、报告、志愿服务、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绿色环保类社会实践等。同时建有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2个课程群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园林植物造景”“设施栽培学总论”等慕课;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中积极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立项“生态工程学”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51项。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学校成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教学团队,共同研制生态文明教育案例库,通过多种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组织青年教师赴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等单位挂职锻炼。在实践中了解真问题、寻找真方法,为地方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三是组织教师参加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论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秦巴绿色发展高峰论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论坛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学术研讨会,多名教师被选聘为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为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四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作“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汉江保护与利用”等学术报告会,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新的研究动态,拓宽学术思维。

    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养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一)搭建省市校三级研究平台。学校建有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南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康市饮用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科研平台,安康学院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秦巴中药资源研发中心2个校级科研平台,与安康市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秦巴生态文明研究院、安康发展研究院。组织教师申报“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研究”等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选题,引导学生毕业论文、大创项目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选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研究能力。

    (二)建设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学校在校内建有环境监测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及修复工程实验室、校园人工湿地实验室、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室和生态学实验室等,指导学生开展汉江水内分泌干扰物、汉江水污染物、水生生物的净水功能检测等课题研究。校外在瀛湖、石泉、蒋家坪建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生态保护能力。

    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引导学生通过班团日等契机,开展“校园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中国汉江,美丽安康,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环保志愿活动。二是成立“汉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学生社团、“生态文明丝路,汉水安澜”水资源保护实践团队、“生态文明方舟”环境生态保护协会等10余个学生社团,积极对接校外环保企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学业需要开展环保公益宣传和实践调研活动。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具有影响力环保社团”奖,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基于图像视频处理的垃圾识别分类系统”在第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多渠道倡导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低碳出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体验中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围绕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生态旅游、陕南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科研队伍,担负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光荣使命;立足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完成秦巴山区“人—山和谐共生”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安康市“十四五”旅游康养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的市域布局、安康市瀛湖库区pH值升高原因的检测分析等课题。近两年来,获批绿色创新相关项目28项,经费149万元,出版《陕南生态产业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秦巴山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等学术专著,完成安康市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安康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累计向政府部门等提交各类建议方案和调研报告30余项,为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优化生态文明育人环境

    依照拓展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原则,科学规划、设计江南、江北两校区环境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各功能分区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校园特色植物名牌建设及挖掘其人文内涵,将自然科普与文化育人相结合,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时间节点,发动师生开展植树、校园卫生清洁、汉江公园志愿环保活动等,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

    (余谦 付争方 张亚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