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生物课堂:师生共寻生命之道
——读《教师心语: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
李高峰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世界因为生命的灵动而精彩。初中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生命性”,决定着生物教学在丰富师生生命的内涵、培养人的生命品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杨守菊团队锚定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聚焦生命品性培养,进行了长达25年的探索和实践。团队依托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的实践研究”,从生命品性的解读——生物教育的深度追求,课堂转型——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生物实践——从“黑板”布道到“窗外”体验,课程创生——为生命成长提供沃土,评价实施——为生命发展增添动力等方面对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覆盖式的研究和探索,凝聚在《教师心语: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书中,该成果对学生素养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和生物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这本书既是杨守菊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高度凝练,也是她教育教学的“心语”。

    教什么?杨守菊老师以教育家的师者仁心敏锐地捕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践行着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培养学生的生命品性。通过生物教育引导学生找准自我生命的闪光点,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独特的生命。例如,在“十一”假期种植体验活动中,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发出倡议:在愉快的七天里,小麦种子期待着你能给它一次生命,让它有机会看看这个世界,你愿意吗?孩子们在小心翼翼的种植和怦然心动的期待中,呵护生命的意识悄然萌生。她所创生的“生命交响曲”校本课程,涵盖“感动生命篇”“感恩父母篇”“感激他人篇”“感念社会篇”“感悟自我篇”,这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杨守菊团队秉持站在成全生命的高度之理念,用生命润泽生命,让生物课堂伴随着学生的生命成长,绽放生命的狂欢。

    怎么教?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凡是想在晚上把东西指给别人看的人就必须准备好光亮,如果这个东西本身没有光亮,你应该把它擦亮。同样,假如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求知的学生,他就必须准备好光亮,教学艺术的光亮。而杨老师就是那个捧烛而行的人。她的课堂一直坚持用课堂的艺术锻造艺术的课堂。她倡导“生”物而非“死”物,要融入一点儿生活味,增添一点儿艺术味;让课堂因为生成而精彩,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要关注窗外的世界,通过实践“做”出生物真味道;关于课堂的创设情境,她认为“知识似盐、情境如汤”,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中才能有价值、有活力,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陶冶思想、升华知识。课例《齐心“战疫”》以新冠肺炎为情境,以齐心“战疫”为主线,通过三个板块,即“探秘致病元凶——病毒那些事儿”“探秘疫情传播——传染病的来龙去脉”“探秘人体战疫——免疫的三道防线”,串联起病毒、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并渗透了敬畏生命、爱护野生动物以及致敬一线医护人员的情感教育。最后,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制作“新冠肺炎防护手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生命教育落到实处。通过类似的创造,杨老师构建了“自己的课程”,借由这本书,这些课程完全可以成为你的课程。

    教得怎么样?杨老师从课堂和学生两个维度给出了答案。课堂的主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杨老师倡导建设“有神、有魂、有根、有本”的四有课堂:课之神——一条清晰明确的教学主线;课之魂——着眼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课之根——关注人当下和未来生活;课之本——以问题、活动、探究为中心。课上为学生点亮一盏灯,课后为学生推开一扇窗。灯,点亮的是对生物学习的好奇与追索;而窗外又是一个无限精彩的探索时空,吸引学生带着遐想和勇气再次出发。“教”和“学”如同课堂的双翼。学生从我们的课堂中获得多少?杨老师告诉我们,评价是为了发展,没有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孩子,没有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同一把尺子多次测量和自选尺子,都可能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多感受求索知识的乐趣。重视过程性评价,享受成长快乐。量身定制“成长档案”,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进步、成就及问题,增强学生的成长自信。优化终结性评价,彰显人文关怀。在测试内容、方式、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多角度发掘学生优势,激发成长动力。通过课堂“教”和学生“学”的评价,这本书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有效的操作指导。

    细读这本书如同与名师会晤。杨守菊老师是生物教育的“明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多次受邀担任陕西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培”班授课教师。凡有所成者,一是志趣,二是坚持。在她身上我们见证了乐在其中和坚持不懈的力量。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