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甘肃省民乐县着力加强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规划建设——
教育质量高 移民心自安
本报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陈有金

    宽阔的柏油路面整齐干净;小区广场上,村民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不远处的建筑工地里,机器轰鸣……这是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移民安置点的热闹景象。小区东侧,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2019年建成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显得格外美丽。

    自民乐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一直是当地政府牵挂的大事。为了确保全县近3万户搬迁群众的孩子就近有学上、上好学,2017年,民乐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一所县级直属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化学校。

    锻造教师“精兵强将”

    “教育质量高,移民心自安。”2019年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后,时任校长赵惠新深感重任在肩。

    为了让新建学校尽快步入正轨,赵惠新先从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职员工的工作素质、工作效能等方面抓起,通过公开招考、引进专业化师资力量等方式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同时,学校连续3年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确保搬迁来的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截至目前,该校有教师83人,平均年龄33岁。年轻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效提升了这所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在抓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基础上,采取“专家导”“名师教”“骨干讲”等方式,利用集体教研、网络教学和外出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还通过阅读富脑工程、研学培训工程、课堂提升工程、德能强基工程等,常态化推进新教师过关课、连片教研互动课、推门就听常态课等活动。

    2015年8月参加工作的王凤娇,是该校一名青年语文教师。进入学校后,在骨干教师的结对帮扶下,她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名师课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快速成长为全县教坛新秀。

    在生态工业园区学校,王凤娇的快速成长并非个案,王海霞、钱晓龙等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为市县校级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明德正身、富有理想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成就最好的自我。”赵惠新说。

    探索特色延时服务

    足球场上传来一阵阵喝彩声;书法教室里,学生们坐姿、握笔、临帖严谨规范;美术教室内的孩子们用画笔绘出自己心中的美好……这是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校园里每天下午的亮丽风景,也是“双减”背景下孩子们的幸福日常。

    2021年春季学期,为了解决搬迁群众不能及时接孩子的后顾之忧,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始了校内课后服务,打造课后服务惠民工程。

    “学校放学后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课程,引导孩子们积极参加,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放心。”生态工业园区学校校长郑玉铭说。

    “学校有很多社团,我平时喜欢跳舞,就参加了舞蹈社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排练舞蹈,我很开心。”该校四年级(3)班学生白依彤说。白依彤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以前他们一直担心孩子课后没人辅导,经常为孩子的学习发愁。“现在学校安排课后服务,为孩子进行课业答疑、兴趣培养等,我们出去打工,再也不担心了,孩子还特别开心,真是太好了!”白依彤的母亲高兴地说。

    学校还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作业辅导,同时成立了篮球、足球、舞蹈、书法、绘画、机器人等社团,大力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暖心餐美味健康

    中午12点,在学校就餐的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每天中午我只能在家吃点儿剩菜剩饭或泡面,因为爸妈在附近厂里打工,中午都不在家。现在不出学校,我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有时候还有水果。”该校六年级学生马舜钊说。

    2021年春季开学前夕,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小区圆梦园的8名家长带着小区60多名家长的共同诉求,找到了时任校长赵惠新。他们提出,希望学校能为孩子提供午餐和晚餐,让他们能安心打工,解除后顾之忧。

    于是,暖心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学校克服资金短缺、餐饮场地不足等种种困难,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午餐和晚餐。

    “孩子中午没人管,一直是我们家长的一块心病。现在孩子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米面生鲜时蔬荤素搭配,每天都换不同的菜谱,真是名副其实的暖心餐啊!”谈起学校的餐食供应,家长们都赞不绝口。

    据了解,截至2022年,民乐县在统筹全县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累计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着力加强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的规划建设,解决易地搬迁户适龄子女就学3000人。

    “建设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保障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需要,必将对搬迁群众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安居乐业、脱贫致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吉成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