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实验学校
“双课”驱动赋能 提高学校核心发展力
张峰

    “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不再仅限于教书育人,更应拓展为教与学的统一,高效课堂便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改革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及理念,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互助、互信、互补的环境里营造“教与学的共同体”。

    创立于2020年的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作为龙泉街道着力打造的滕州教育新名片,学校秉承“品学共融、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创名优学校、育创新人才”为办学目标,确立了以提升文化内涵发展为导向、以加强规范精细管理为支撑、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保证、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并通过打造新课堂、开发新课程的“双课”驱动方式,打造教科研强校,力求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提高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雅行”“笃志”合力

    创新育人体系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每门课程的灵魂,是学科教育之“家”,那么“新教学”就是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著名教育学专家崔允漷提出:只有深刻变化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为理论支撑,龙泉实验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新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着力开发新的课程育人体系,初步构建“雅行”“笃志”两大课程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雅行”课程以德育为主,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人生品位、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开发的课程。一方面,学校通过升旗课程、“博雅少年展风采”、“我的校园我的家”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星满校园”等多层次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塑造完整人格,进一步净化心灵、追逐梦想、激发潜能,实现了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转化。另一方面,为深入落实滕州市《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全科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大力推进深化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学校开设了以“智慧读书、分享阅读、好书相伴”为主旨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与以“经典诵读十分钟”为特色的阅读课程。例如,小学部借助读、写、绘、聊四种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和“课前一首诗”诵经典活动。初中部遴选了学生耳熟能详的短小精悍的中国古诗词,利用每天下午10分钟的时间,先由领读人利用内线广播作两分钟推荐,然后学生大声自由诵读并背诵;同时,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通过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漫话西游”讲故事大赛、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强化学习效果。

    “笃志”课程则是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针对学生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兴趣特长(学生社团)等开发的课程。为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校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八年级,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自选开放实验,以独立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验探究,推动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小学部分学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类渗透:低学段重点研究“中华传统节日”;中学段重点研究“二十四节气”,从节日(节气)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高学段抓“经典宋词”背诵、理解,丰富了学生在古诗词领域的文化积累,同时拓展了学生对宋词文化背景的了解。

    为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秉承“让社团成为每个孩子张扬个性的绚丽舞台”的教育理念,从艺术、体育、科学、信息、社研、劳动等方面入手,开发了声韵社、墨韵社、画韵社、创客社、炫技社、研学社等30个学生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的同时提升能力。

    教学驱动蓄力

    优化知识结构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龙泉实验学校全方位开发特色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将课程与课堂内容及形式多元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学校的课程规划和实施以国家课程为立足点,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大模块课程系统。其中,基础型课程模块(博学课程)的重点是基础学科课程,适当增加与科学、社会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拓展型课程模块(雅行课程)由专题构成,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包含中小衔接课程,凸显一定的开放性;研究型课程模块(笃志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特长开发的各类兴趣社团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由此,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行的生长,奠定每一名学生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的基础。

    此外,学校大力实施习惯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学生“四种习惯”,即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同时,在“新”字上求突破,让思想教育“走心”;在“严”字上出实招,让学生管理“放心”;在“爱”字上动真情,让学生服务“暖心”;在“深”字上见实效,让学生工作“用心”……细化行为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为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推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校园精神基因的孕育,积极响应“一流学校的建设关键在于一流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张,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在充分发掘地方及特色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因地、因校制宜,聚焦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倡导全体教师在校园文化的感染下提升综合素养,让教师的文化行为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倡导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建设自我、成就自我,逐渐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基因。

    “一课一研”助力

    打造强师强校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要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龙泉实验学校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教师发展观,着力实施“淬火成钢”强师计划,以强师助推强校,通过打造新课堂、深入推进精准教学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研学力。为打通初中部和小学部之间的教育及管理屏障,学校设置了教育科研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4个校级业务部门,组建了名师牵头的教研管理团队,实施“学科主任负责制”,选拔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全力组建专家型学科团队。

    学校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结合“教—学—评”一致的指导思想,在初中部推出了“三学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学—展示激学—评价促学”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部推出了“双驱动三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即“目标和任务”双驱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评价”三循环。新课堂模式追求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和谐、愉悦。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学校结合新课堂达标活动要求,制定了《滕州市龙泉实验学校新课堂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实施了推模、研模、展模、优模等系列深化活动,推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为打造精品课堂,学校开展了以“自备+共研”为主要形式的“一课一研”集体教研活动。“一课一研”活动以研学情、研教法、研评价、研补偿为主要内容,改变一周一研的方式,将教研活动由备课组自主拆分为几个时段,强调课时研究的即时性、精准性和常态化,增加了教研的频次和效度,营造了善于理解、善于合作、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专业环境,努力实现精准把握学情、精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精准确定教学方法、精准评估学生学习结果(精准作业)、精准运用学生评估结果,有利于解决个体在教学中的困惑,形成团队教研合力,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智慧共享。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根据“淬火成钢”强师计划的部署,实施了“青蓝工程”,开展了新老教师“手拉手、共成长”师徒结对活动。结对活动实施以来,通过“赢在新课堂”的学标练标课、汇报展示课、一师一优课等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以老带新、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机制。

    学校依托兼职教研员和名师,成立了10个中心团队工作室。学科中心团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借助滕州市组织的联研共同体和与实验小学共建的校际联盟共同体,开展了多频次的教研、磨课、听课、评课、教学论坛等校际联谊活动,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步伐。

    为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空间,学校举办了卓越论坛之“赢在新课堂”系列论坛活动,其中包括以新课堂达标为主的教研组长论坛、以课堂教学管理为主的班主任工作论坛、以提高课堂驾驭力为主的青年教师论坛、以教学感悟为主的学科组教师论坛等。通过卓越论坛的开展,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教师交流思想、传递经验、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深化了对教育教学理念及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张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