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2022年07月19日 星期二
以创新促卓越 培养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
——聚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半农半读、模块教学”培养模式
王慧 蒲小彬 蒋红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是振兴农业的基本战略。乡村要振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响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国家号召,直面农业人才培养短板,精细谋划、精准施策、精心育人,创新构建“半农半读、模块教学”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溯源·淬炼·勇于创新

    时间追溯到2012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需求,积极承担培养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重任,并取得一定成效。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农业新业态对农业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培养机制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此背景下,学校全面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实践探索。

    2016年,学校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存在缺乏专业支撑、教学资源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依托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等课题,围绕地方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原则,联合政行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以“半农半读、模块教学”为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案,并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支撑开办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班。

    2017年,学校在四川省教育部门成功备案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农业职业经理人方向),有效突破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全日制培养的专业瓶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三届毕业生学业评价报告”,毕业生呈现“三高、三提升、三提高”趋势。“三高”是指毕业生回归乡村比例高达97.59%,学生创业行业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高达91.49%,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度高达98.80%;“三提升”是指所有毕业生培养后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都得到提升;“三提高”是指所有毕业生通过师傅指导后,所在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产能、产品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得到提高。

    统揽·辩证·优势路径

    ——应局:直面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

    问题向来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现阶段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主要依靠零散短期培训成长,缺乏专业教育支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评价等缺乏,教学资源不足;农业从业人员生产和学习在时间、空间上矛盾,教学形式不适应”等问题,精心梳理问题清单,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

    ——破局:精准施策,探索“半农半读、模块教学”培养模式

    发现问题,逐一击破。学校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对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造,设计方案深入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制培养方案,破解了学历教育缺乏专业支撑的问题。

    通过调研科学分析,发现农业社招人员个体在从事产业、知识背景、目标需求、年龄层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高职学生在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理念凝练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促致富”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围绕成都市《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与成都市农业农村部门、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蒲江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等多次共研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农业社招对象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等特点,创新提出“一人一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项目组通过立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行联合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14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6项课题,对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教育的路径和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发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探索与实践》等系列论文10余篇,创新性提出采用现代学徒制精准对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社招人员开展学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教育教学方案,丰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论。

    二是通过政行企校联动机制,创新“三阶、三方、三维”育人模式,破解学历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政府部门出台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系列政策,目前共减免学费120余万元;行业深度参与共研“三阶”课程体系设计;企业提供师傅、基地等资源,学生所在(自办)企业作为基地补充;学校制定系列保障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有效实施。四方联动共享“三方”教学资源,开展“三阶”课程实施,通过灵活生动组织专业基础和通识素质课,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厚植“三农”情怀、绿色发展理念、带头致富意识,实现提质强基;以校内导师为主导,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专业技能课(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模块)实现精技赋能;以校外师傅为主导,依托学徒项目课(包括粮油、猕猴桃、柑橘、养猪、家庭农场等模块)为学生所在(自办)企业“诊断”,通过更新换代品种、改良种养技术、提升品牌意识、拓宽电商渠道等方式实现致富。

    创新的“三阶、三方、三维”育人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历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等难题。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提质强基(通识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精技赋能(专业模块课程)”“提升致富(特色学徒实践课程)”“三阶”课程体系;根据授课内容要求整合“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学生所在或自办企业”三方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学业评价标准。

    三是组建“三元”教学团队,创设“五突破”学生管理,通过“农闲农忙、集中分散、线上线下”三结合形式灵活组织教学,破解教育教学组织难的问题。

    针对社招生源管理模式、授课方式等特殊需求,学生管理做了五个突破,即:学生住宿由住校→走读;班周会由教室→云端;学生活动由校内社团→行业协会及沙龙、展会;社会实践从实践体验→真实项目;思政教育从辅导员为主→辅导员+校内导师+校外师傅协同育人。教学组织实行农忙与农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形式。

    创新实施的“农闲农忙、集中分散、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从业人员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学校打破传统上课形式,根据农闲农忙灵活组织教学。农忙时,通识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部分内容采用线上授课,通过信息技术打破学习时空壁垒;学徒项目课安排师傅到田间地头、农场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在岗训练。农闲时,通识素质课、专业基础课线下集中授课,进一步巩固线上学习成果;专业技能课、学徒项目课核心技能安排校内导师和行企师傅分散指导。

    成果·运用·丰收图景

    经过不断的创新、淬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随着“半农半读、模块教学”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的持续深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呈现出一派丰收图景。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生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大赛获得银奖1项、铜奖3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金奖1项。学生刘海被评为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十佳会员冠军”“十佳创业创新之星”,学生谢娇被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全国农村青年带头致富人”。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承担起“懂技术、会管理、通营销、能创业、促致富”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角色,努力成为贯彻执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者。张长洪、李显彪、刘海等多数毕业生回归乡村后仍继续发挥所长,优化产业发展,辐射带动村民及周边产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生在教学中相得益彰、教学相长,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省级奖项7项,主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2门、立项建设省级课程3门,制定课程标准42个,实施线上课程30门,出版教材7部,编写学徒工作手册2本,参与开发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师团队参与农产品品牌策划推广12个,社会服务项目到账经费104.33万元。

    此外,该成果在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四川省高职高专教学工作大会上进行经验分享,在老挝等国家进行宣传推广;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及丹麦达尔姆农商学院等到校进行调研交流;成果被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院校参考应用。学校畜牧兽医、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5个扩招专业按照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典型经验做法2020年被国家教育部门遴选为推广案例。

    一路走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满怀以农为根、为农而生的信念与信心,以“半农半读、模块教学”模式培养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生动实践,赋予地区农业蓬勃发展的朝气。

    (王慧 蒲小彬 蒋红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聚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半农半读、模块教学”培养模式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7/19/06/ZGJYB2022071906_b.jpg 06 中国教育报 7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