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武昌理工学院:“1+3”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
周满生

    武昌理工学院是湖北省武汉市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武昌理工学院创建并实施了大学素质教育“1+3”人才培养模式:1个基本模式和3个子模式。基本模式也称“三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三维一体、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3个子模式分别是“全息场”德育模式、“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和“素质分制”评价模式。“1+3”人才培养模式颇具特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优秀范例,在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维”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大学素质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难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具体化、“素质化”,清晰定位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三维”(专业素质扎实、通识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要求,符合当今社会客观现实。

    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不少大学也逐渐向这种选课选专业模式过渡。“专业素质扎实、通识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规格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具体诠释,科学回答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还制定了专业素质教育、通识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协同推进的“三维”人才培养方案,将“三维”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学生的毕业管理挂钩,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三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全息场”德育模式破解德育内容“入脑入心”并践行的难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将德育内容和要求“入脑入心”并积极践行。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创建并实施“全息场”德育模式。该模式是德育主体运用由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和德育制度等德育要素聚合形成的“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达成德育目标的一种新型德育范式。该模式创新性提出“立、浸、导、践、省”的德育方式,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德育环境,构建包含“全员德育责任制”“素质导师制”和“德育评价制”等在内的完整的德育制度体系,有效地破解了高校德育工作中“两张皮”“碎片化”等问题。该模式的显著特色是“聚合性”,通过整合德育要素,汇聚“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习惯养成”“内省提升”等多样化德育途径和方式,形成“聚合力”共同作用于德育客体,促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及道德要求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破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难题

    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安静”,即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第二重境界是“回答”,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第三重境界是“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第四重境界是“批判”,即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第五重境界是“辩论”,即学生与教师互相反驳。课堂教学要达到前3重境界相对容易,而要真正实现第四、第五重境界则有些难度。如果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难以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自然也就不高,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次原因。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融合了教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贯穿在各学段各学科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理论向导。武昌理工学院吸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精髓,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断地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学校创建实施的“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遵从“潜质开发、知识内化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课前、课中、课后”贯通式的教学阶段,融合“引导”“研习”“检验”“精讲”“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高境界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为前提,采取多样化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学有所得,鼓励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批判、质疑、重构,力争有所创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理念或模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范式。

    “素质分制”评价模式破解大学生素质评价难题

    作为一所企办高校,学校有着产教融合的“天然基因”和办学优势,依托办学企业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内引外联的资源优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耦合、“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办学路径,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倾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对接,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等国内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并实践了“三阶段、四融合、协同式”的育人模式。学校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形成了“校企合作产业联盟—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校企“双主体”三层级协同育人体制,构建了以双主体办学、双院长办学院、双带头人办专业、双导师授课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建立了资源共享、基地共建、人员共用和人才共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或行业龙头,重点建设了中央空调产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现代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搭建了真环境、真项目、真设备、真产品、真标准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平台,建构了基于专创融合、课训赛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融合的校企协同、全校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通了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周满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12/20/06/ZGJYB2021122006_b.jpg 06 中国教育报 7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