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融通学习过程 扩展儿童学习经验
杨东亚 严瑾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非遗”学程周上,民间艺人教学生抖空竹。(资料图片)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萨路小学”)早在20年前就开启了融通学程的实践探索,在打破边界、丰富关联、重构意义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儿童获得包括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品格提升在内的完整经验。

    学程是儿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知识发生的现场亲历知识发生、生成新的完整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学程是与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课程是育人的蓝图,学程是育人的实践;课程重在进行内容的设计与规划,学程侧重把规划转化为儿童的学习经历,活化为儿童鲜活的学习经验,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经验的生长过程,因而更具有动态的意义。

    儿童经验生长的外在支持

    促进儿童经验生长,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系统整合、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组织的灵活构建和学习资源的整体调适,这四大要素内部要融通、互相要联动,才能发挥出整体的协同效应。

    学习内容的系统整合:拉萨路小学按照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超学科整合三种方式推进学习内容的系统整合。学科内的内容整合,主要是优化学科内容结构,让知识与学生经验产生联系,让结构化的教材知识引导经验生长的方向。学科间的内容整合,主要是安排两门或两门以上内容有关联的学科在学习进度上或同步或相近,以使相关学科经验之间能够促进相互理解,也可以以一门学科的结构化知识为中心,其他学科配合其进行教学。超学科的内容整合,是指围绕诸如环保等源自社会或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强调学习与社会、与儿童生活的连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拉萨路小学探索出多感官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全场景学习等综合的学习方式。多感官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嘴巴,借助联想等方式把源自不同感官的感觉经验联结起来,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理解学习对象。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万物互联、用户体验、开放协作”的互联网思维融于学生学习中,线上线下结合,学生自带移动终端开展探究,利用“智慧云”大数据呈现学生成长轨迹。全场景学习,就是把社会生活中主要的职业引入学校,学校成为模拟的小社会,设立了“走廊博物馆”等,同时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搬到社区、场馆、社会、大自然,让社会成为学生的学习现场和资源。

    学习组织的灵活重建:拉萨路小学建立了学伴圈、共研体、实习群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组织,让儿童的学、研、习一体化。学伴圈类似学习小组,以自主组合为前提、以情感交流为支持、以圈组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经验分享为关键,开展有方法、有组织的学生互助学习。共研体中,在教师、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的支持下,学生围绕源自生活的真实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共研体强调建立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与挑战,强调共研体成员的互动与联结中的发现和理解。实习群践行“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现场,使用学习工具,在操作、实验、制作、创造中追溯知识本源,形成独特体验。实习群强调身体参与和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让学生的想法、灵感化为可感可触的作品。

    学习资源的整体调适:在这方面,学校研制了工具箱、资源包,建立信息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工具箱侧重助力学生的学科学习,包括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数字化电子工具、实物学习工具等。拉萨路小学师生共同探索出辅助学习类、拓展延伸类、迁移使用类、知识链接类等多种类型的学习工具。资源包侧重为学生现场的综合学习提供支持,本着“学生的学习在哪儿发生,课程资源就流淌到哪儿”的理念,以“育人第一、学生主体、连接生活、有情有趣”为原则,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等多种空间维度开发资源。信息库,指学校建立起学习云平台,包括国家课程微课学习模块、学程周学习模块和自选社团学习模块等。每一学习模块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生态的打造,设立空中学堂、学程地图、学习创意、作品发布、讨论互动等板块,建起学生学习的“第二通道”。

    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结构

    融通学程经验的外在支持与内在结构具有共时性。儿童学习经验的内在结构,以责任担当与意义追寻为内核,包括经验者身份的明晰、经验生长背景的丰富、经验运行方式的调适、经验价值意义的澄清等。

    经验者身份的明晰:身份明晰主要是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有学习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唤醒他们通过学习承担起发展自己、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的内驱力,从而产生“我需要学习”的意愿。融通学习过程的探索中,学生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们有时是策划者、组织者,有时是观察员、记录人,还可能是操作员、寻访者、现场调查员,无论哪一种角色都需要学生负责、担当,学生在角色转换中拥有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经验运行方式的调适:利用关联式、辐合式、重组式等方式实现学习经验的优化与拓展。关联式是融通学程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经验与社会经验之间、学科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个人经验与伙伴经验之间产生联系,使孤立的经验形成网状结构。辐合式即多角度地提供同一类型的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感受、认识,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抽象反思,形成规律性的理解。重组式是原有经验在新的情境中不再适用,或者原经验与新经验不具有同质性,需要根据学习任务、外在条件作出调整,重构为新的经验。

    经验生长背景的丰富:课程活化、学程基地成为儿童经验生长的背景。课程知识是包含价值、思想和方法的群体经验,课程活化呈现、解释了儿童经验在人类经验生长的大背景下的地位,指引着个体经验的方向。学校建立学程基地,让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探究世界,从而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

    经验价值意义的澄清:学习经验中内含着认知、能力和品格,内含着思想与价值,价值居于学习经验的最高层次,能够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经验的生长作为内在标准,融通学程甄别、发掘、联结内含着学生兴趣和力量的经验,让其为学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提供内在动力。

    融通学程的多元学习样态

    融通学程不再以不变的空间、固化的时间来安排儿童的学习,而是以学习经验生长的需要来设计学习空间,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融通学程以时间撬动儿童学习变革,以空间变革解放了儿童的学习。

    拉萨路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种有特色的学程模式。

    微距区块学程:微距区块学程基于各学科的特点,侧重儿童学科思维力的培养,是落实国家学科课程的学程。微距区块学程以“情境、工具、情感、互惠”为关键要素,形成了六个约定:让学习活动串联起学科课堂,给儿童提供学习的支持工具,看得见儿童学科思维的生长,引发学生间的情感交往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想法,宽容学习中暂时的失败落后。在实践中,学校开展了“现场表达”“工具研学”等学科试验项目。

    综合单元学程:综合单元学程侧重儿童社会认知力的培养,包括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创新实施以及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学习。综合单元学程强调生活情境,学习围绕源自儿童生活经验的主题展开;强调问题解决与过程生成,让儿童真学习、真体验,生成鲜活的学习经验;强调主动探究,儿童在教师、家长等的支持下自主研究、跨界体验;强调创意表现,学生把个性的想法、创意转化为展示的作品。在实践中,学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周”“劳动周”等综合学习项目。

    衔接生长学程:衔接生长学程侧重儿童学习适应力的培养,是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关键成长节点过渡而定制的学程。衔接生长学程围绕儿童经验的生长开展学习空间的个性化打造,进行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学习时间调整,建立起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支持儿童学习的纵向体系。一年级聚焦启蒙的学程,坚持国家课程活动化、习惯养成系统化、游戏学程趣味化,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二到五年级聚焦启智的学程,学生逐渐从“生活的学科”走向“学科的生活”,培养学生“像专家那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六年级聚焦于启航的学程,为学生提供生涯成长自我规划指导,帮助每名学生走进最适合自己的初中。

    (作者杨东亚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校发展部主任,严瑾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