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高校新风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
“高原”到“高峰”的攀登之路
——聚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潇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作为重庆市仅有的涉农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砥砺前行,在改革中求突破促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提质量,成为中国西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其实,与主城同类学院相比,学院并无特殊的地理优势、产业集聚优势,更无先天人才优势可言,虽面临诸多“先天不足”,但却依然“绝地而生”:2014年获重庆市首个“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连续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2018年、2019年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十;学院《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两个二等奖;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

    在强手如云的高职院校中,国字金奖年年“眷顾”,教育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学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一步步的了解中找到答案。

    破立并举

    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初组织师生参加技能比赛,目的就是让师生到赛场上去比一比、晒一晒,找到差距、短板和不足,以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学院院长李炯光介绍较早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那两年虽然师生都很“卖力”,但总是事与愿违,只有“新城疫抗体测定”“动物外科手术”和“种子质量检测”分获三等奖,而作为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的“艺术插花”“植物组织培养”等都与大奖无缘。他们一度陷入迷茫,在不断反思中领悟到,“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要聚合团队之力”,“学生技能提升,绝对不是通过短期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就可以达成的,缺乏标准,没有解读竞赛标准、规程的意识,再怎么努力也达成不了目标”。

    由此,“标准”意识遂成为学院指导实践的基础以及通达目标的第一步。2012年学院开始设立技能大赛周。他们把竞赛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与有效抓手,开始“死磕”大赛标准、行业标准,将“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中,并制定了技能大赛激励办法,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大赛标准、行业标准相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竞赛”这把标尺,产教双方统一了思想,做到“六个统一”。即职业教育理念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教学场域统一、教学评价统一、教学组织管理统一。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分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将职业大赛呈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课程结构模块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并序化课程体系。

    在实训室建设上,融合大赛训练场地建设标准,降低了新实训室建设的盲目性,有针对性、科学化地建立符合学习过程和竞赛过程的实训基地,营造敬业、专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参照职业竞赛标准和教学能力大赛标准,教师的专业能力评价有了依据,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新型教学团队等培养质量提供专业性指标,为专业团队建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保障。

    在学分管理上,打通学历和能力互认的通道,创新了学分互认机制,建立了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技能大赛等级学分互认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能力互认的问题。

    在评价体系上,融入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转变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组织和评价管理,为学院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维度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依据。

    “转观念、转方向、转条件、转行动”的“产赛教”融合模式催生出学院的全方位转变,也“转”出了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崭新的一页。

    事实证明,“产赛教”融合这条路走对了。2012年学院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打破了金牌“魔咒”,“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了一等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获3个二等奖;“农机维修”“鸡新城疫抗体测定”均获三等奖。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获得1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化工仪表自动化”获得两个二等奖。2014年“植物组织培养”获一等奖;“农机维修”“中华茶艺技能”均获二等奖;“园林景观设计”“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均获三等奖。同时,学院2014年获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个“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从此,学院走上了一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之路。

    精准发力

    夯实“三元”融合探索之路

    与其他产教融合、赛教融合不同的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产赛教”融合模式首次提出了“赛”在产教融合中的关键性和核心力,以及解决融合的关键之处和现实意义。同时,学院强调的“赛”不是落脚在几个强势专业,不是几个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部专业、全体学生、全校教师。它对学院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学院党委书记陈章看来,“学院不发展,就只能被淘汰,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此,我们就结合学院实际,大胆尝试了‘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逆势而上勇者进。围绕竞赛,学院全面“布控”,不断理顺体制机制,紧抓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搭建起“产赛教”融合的“四梁八柱”。

    学院构建了“3+N+4”技能大赛体系:“3”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及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三种类型的技能大赛;“N”指行业(企业)、协会、职教集团等其他部门(机构)举办的技能竞赛;“4”指校级、省(市)级、国家级别、世界级四级技能大赛制度。

    通过组织、举办、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竞赛),学院不仅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还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评价等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基地、师资、资金等多方面合作,支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目的。

    怎么样将竞赛过程转化为适宜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此,学院打通“产教”“赛教”“产赛”在校企之间的要素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三标准”融合,教学场境的“三场域”融合,教学实施的“三过程”融合,教师队伍的“三师”融合,教学管理的“三方式”融合,教学评价的“三主体”融合。

    为保障“产赛教”融合的有效实施,学院建立“产赛教”融合的专业标准委员会,各二级学院建立“产赛教”融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科学设计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方法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和实训室建设标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在课程开发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产赛教”融合模式课程开发标准,设计了课程标准开发手册、教学设计手册、教学评价手册,以此开发一套标准专业(群)模块化的课程包。

    在组织与管理方面,学校建立了“3+N+4”的技能大赛体系,建立“产赛教”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评审制度、“三师型”教师培养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二级院系试点方案等。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完善三级竞赛制度,加大校赛普及力度,经常性地开展校内教学“比武”,有效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

    百炼才能成钢。“竞赛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懂得了职业教育的老师该怎么当,教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多老师都有此感受。

    “三全育人”

    谋划理实相长提升之策

    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在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动教育类型转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不断推进,产业迭代升级速度加快,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新发展,学院不断反思,努力寻找论证作为抓手的“竞赛”对于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机制和有效途径。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更好地指导实践。学院积极探索“产赛教”融合模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规律,充分挖掘模式的潜力,提高运用模式的理论自觉,扩大模式的功效并在更大范围推广。

    2019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协同攻关,开展“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赛教’融合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课题研究。并从“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机制研究”“从金牌主义到全民健身:惠及全体学生的三级技能大赛体系建设”等10个子课题研究方面,回答“产赛教”融合模式怎么做的问题。重庆市教育部门将此课题研究列为市级重大研究课题。

    学院研究团队认为,“产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将生产(工作)过程、竞赛过程、学习过程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有选择和加工地将企业生产要素、技能竞赛要素、学院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系统。

    同时,研究团队从“产业—竞赛—教育”三系统的共同性结构入手,把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四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产赛教”融合的关键机制。

    “四融合”解决了教学过程的时间与空间不对称性问题,解决了先进企业产品、工序或任务向教学过程转化标准性问题,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关键点是能否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真正体现。”在课题组专家、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博导朱德全看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培养工匠精神,而学院抓住了竞赛这个关键点,对锻造学生的技术、技能、技艺,培养学生的匠心、匠艺、匠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归根到底是落实“三全育人”,朱德全教授认为,要实现“三全育人”,就是要将“三全育人”培养理念体现在组赛、课赛、班赛、校赛、市赛、国赛全系统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成为导师,把“赛”的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普及到人人、时时、地地,要从小班、小组、小课题入手,把大赛普及为组赛、课赛、班赛、校赛,真正进入到学生灵魂深处。

    “它的研究价值,就在于真正找到了产教之间融合的有效抓手,来推动实质性的融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副书记、副院长沈军博士介绍,通过系统的研究实践,研究团队产生了一系列从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进一步佐证了“产赛教”模式确实能促进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确实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索实践中,带动了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赛教”融合开辟了学院发展的新领域。目前,学院设有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工作站。2016年以来,学院大力激发师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热情,目前学院申报的各级各类课题共立项50余项。

    文化塑魂

    打造厚德尚行技能之才

    学院从2010年开始组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从当初单纯的以获奖为目标,到现在全面促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促进整个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增强,而今,竞赛已植根全院师生,成为学生、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学院“三风”建设推波助澜。

    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师生自2013年组织参加“测绘测量”技能大赛,至今均未取得参加国赛的资格,虽然这道坎迈得很艰难,但并不影响他们参与“测绘测量”项目的热情。

    校园里,每个清晨可见的第一个活动是“测绘测量”、熄灯前可见的也是“测绘测量”、炙热的阳光下可见的仍然是“测绘测量”、雨中可见的还是“测绘测量”……学生们拿着标尺、仪器跑动测量的身影,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产赛教”融合模式为校园文化加了“料”,有了独具特色的校企“味”。包含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携手打造兼容并包的物质文化、特色传承与跨界协同相结合塑造和而不同的制度文化、技术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培育厚德尚行的行为文化、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潜能营造特色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

    学院开发或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已有资源,开设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工匠”“艺术鉴赏”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文化品格;学院利用“产赛教”融合发展所产生的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变革,持续推动教师和学生适应这种变革需要,开展自我诊改,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在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主导的双导师制、宣讲活动、讲座讲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榜样示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更为直接的是,将竞争精神融于产教融合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师傅之间的学习、技术、劳动、创新等竞赛,营造起敬业、合作、求精、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态度体验,引导他们用正向的精神态度指导具体行动,在学习、合作、做人、做事等方面形成符合校、企、生三方需要的行为文化。

    学技能、练技能、重技能、用技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融进了学生的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锤炼职业技能,催生了大批职业技能之星:李上国、伊天珍凭借创业成果获“重庆2017大国工匠职教之星”;余洪军团队“无人机生态扶贫拓展”创业项目成功入选重庆市“优帮优扶”30强;创客胡江生2019年荣获“重庆市大学生创业优秀人物”荣誉称号;2012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谭欢和动检专业学生张伟共同合作建立重庆唯爱宠物连锁医院;农林系2010级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石桂霜创办“长寿鱼面”品牌等,已成为学院学生创业励志的成功典范。目前,学院绿叶众创空间入驻项目团队37个。2017年,师生“三峡库区灵芝山地鸡生态养殖”项目在首届隆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学院是重庆仅有的获得该项荣誉的高职院校。

    “产赛教”融合促进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阿里巴巴有关负责人称赞道:“‘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阿里巴巴育人机制高度吻合,通过这种模式合作,这个学校2019年荣获阿里巴巴全国仅有的最佳工学奖。”北京华晟经世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学生通过“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学习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用人标准,既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又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

    提质增效

    聚合“双高”建设发展之力

    近年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示范校、优质校建设带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产教融合为主的现代职教体系,为现代农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华为ICT学院、与中兴通讯集团校企共建“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与好利来华中公司共建“好利来烘培实训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牵头成立了重庆市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三峡库区职教集团。与国内外30余所同类院校及社会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联系,与100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30多个省、市和近100个名优企业、跨国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8.6%,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成为了三峡库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还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14个,涵盖生猪养殖、农产品安全、果树生态种养等立体农业循环链条的14个领域。其中,“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两个团队被重庆市教育部门批准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

    “天地革而四时成。”2012年至2020年,学院申报了赛教融合课题5项,开发赛教融合课程若干,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行业赛等大型赛事上获奖较多,特别是2018年度、2019年度学院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综合排名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十。通过“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全国、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为后续深入产教融合提供新的路径。

    最近几年,学院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项目也“变味”了。不只局限于“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景观设计”这些农林牧渔大类的传统优势专业,开始向其他大类专业辐射:虚拟现实(VR)设计制作、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均获一等奖;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电子商务技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获二等奖……

    同时,学院在拟定“双高”建设项目时同步制定了“高峰行动”卓越计划。目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专业群“双高”建设项目,切实将“双高”计划落实在“高峰行动”卓越计划中。今年7月,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携手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对该联盟的成立,《猪业科学》杂志社总编孙德林教授称赞为:学院率先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发起成立该联盟,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适应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定制人才培养,这个举措为未来10年中国养猪业发展赶上国外发达国家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作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学院积极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责任,为中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提供永不枯竭的内生动力。

    逆势而上,心有所向,永不退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用责任担当、自主创新凝聚了“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高职样本。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学院将紧紧围绕“产赛教”“乡村振兴”与“阻断代际贫困”这个核心主题,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早日把学院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而不懈奋斗!

    (潇 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聚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0-12/04/07/ZGJYB2020120407_b.jpg 07 中国教育报 8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