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七一特刊
2020年07月01日 星期三
致敬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
张骅(右)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育良家了解庭院经济。
智学(左)在村里张贴捐款建广场村民名单。
杨波(右)在了解贫困户身体健康情况。
刘天华(左)帮助村民打造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苗坑。
杜炳志(右一)与村委会成员、村民在山上进行神仙树种植基地考察。
郭迪杰(右)与村民交流油茶树种植技术。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扶贫战线上,教育系统广大共产党员坚守使命、尽心尽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是中国共产党99岁生日,本报推出七一特刊,讲述6名教育系统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借此,让我们向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教育系统党员致敬!

 

北京林业大学驻内蒙古兴安盟远新村第一书记张骅:

“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

本报记者 施剑松

    2020年初,北京林业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张骅在内蒙古兴安盟远新村两年驻村任职到期,正赶上孩子出生。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导致村里农产品滞销。一边是刚刚脱贫的远新村,一边是刚分娩的妻子,内心的挣扎没有持续太久,他主动延期,赶回村里。

    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他发起当地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协会,对接北京市场。他亲自当主播,一场直播吸引20万人观看,销售30余万元。随后,他广泛动员,完成销售230万元,600多名群众受益。

    2017年底,正筹备婚事的张骅得知了将被选派为第一书记的消息,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国家培养多年的博士,我不上谁上!”

    刚开始入户时,群众只讲恭维话,甚至有人背后议论“这小伙子估计是来镀金的,咱可不能多说啥”。为了让群众信任,他从小事做起。部分群众穿衣难,他发动学校师生为远新村贫困群众捐赠900余件衣物和49床夏凉被;玉米黏虫病暴发,他协调无人机全村喷防……一件件实事,让张骅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就缺乏造血机制。2018年经过调研,他决定组建合作社,带动村民改变种植方式。可是第一步就遇到问题,原计划入社的13名村民听说要真金白银入股时大部分打了退堂鼓。为了打开局面,他自己投钱不要股权,自费采购种子化肥。

    合作社成立后,他带领社员攻克黑糯玉米种植难题,搭建电商平台,把“远新”牌五谷杂粮卖到全国20多个城市。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2019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大关,创造就业岗位24个,土地亩产值由800元增至2400元。三年时间,远新村以满分成绩全面脱贫摘帽,由国家级贫困村成长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国家森林乡村、自治区“三务公开”示范点。

河北省教育厅驻涞源县南马庄村第一书记智学:

“省城干部”赢得村民心

本报记者 周洪松

    “没想到能分那么多钱!”不久前,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村养猪场第一批生猪出栏,利润95%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苏计海拿着到手的7000元钱,脸上笑开了花。

    2018年3月以来,河北省教育厅驻南马庄村第一书记智学带领工作队,干实事谋真章,改变了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刚驻村时,我们在街上跟老百姓打招呼都没人理。还有人嘀咕‘这几个细皮嫩肉的省城干部能干成啥事?’”队员李琦笑说。

    只能用行动说话。智学带着队员入农家户,说农民话,解农民情,办农家事,累计步行6200多公里,脸晒得黝黑,鞋子跑坏了好几双。在处理50余次村民矛盾后,村民开始对他们另眼相看。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重要抓手。两年来,智学和队员们争取到1000多万元资金,为南马庄建成1000头规模养猪场2个、3万只规模养鸡场2个、42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1个、55千伏屋顶光伏1座、箱包厂1个,还争取120万元建成8个食用菌大棚,将于今年投产运营。

    今年,养猪场首批2000头生猪出栏,毛收入100多万元;养鸡场已出栏肉鸡三批,收益约45万元;箱包厂净收入3.5万元,光伏产业收益76万元。

    光伏发电和手工业保稳、养殖业增收、种植业绿色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结构逐渐成形。“工作队扶贫实现了‘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村党支部书记杨拴丑话语间对智学充满钦佩。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提高质量,优化师资是关键。

    在智学积极协调下,400余名特岗教师成为涞源县师资生力军,村小教师50人次赴石家庄、保定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联系河北师大附小帮扶共建。

    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坐落山阴,面积狭小且紧邻207国道,少阳光、不安全。智学和队员协调有关部门,决定迁建一座现代化标准化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目前,项目已完成选址、征地及教学楼、宿舍楼等设计工作,计划于明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南马庄村223户403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整村脱贫出列。

河南理工大学驻博爱县南朱营村第一书记杨波:

“火车头”领贫困村出列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徐春浩

    因孩子上学致贫的84户家庭,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领取65500元资助金;因病致贫的群众,全部纳入新农合医保,大病报销比例超过90%,并领到救助金30500元……

    “困扰群众多年的‘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解决了,我们最感谢的就是杨书记!”近日,一见到记者,河南博爱县南朱营村党支部书记余爱理就高兴地说。

    “杨书记”就是河南理工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杨波。

    2017年11月,一到南朱营村,杨波就深入贫困群众家里开展“三访三问”工作,通过访前任问思路、访专家问规划、访村民问需求,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把村里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希望需求等搞得一清二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波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协助镇党工委推选产生了年龄结构合理、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并通过“五个一”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现。2018年村党支部获评全市“十佳先进基层党支部”。

    杨波还通过多方努力,申请资金600余万元,修建村内污水处理站,硬化道路5.6公里;完成村民吃水井、242户旱厕改造、天然气入村入户等惠民工程建设;组织干部群众种植景观树、果树、花草苗木等3000余棵……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抓手。”通过工作实践,杨波深有感触。立足当地实际,他把发展产业作为工作重心。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和南朱营村的优势,他推动脱贫致富方式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他还筹资840余万元,建成了10个高标准日光棚蔬菜种植基地,以及占地近200亩的水果观光采摘基地、占地15亩的农耕体验园……

    短短两年多时间,全村贫困群众由原来的106户461人,减少到目前的6户14人,村集体收入达到27万元,2018年,南朱营村退出省级贫困村序列。

山东省教育厅驻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第一书记刘天华:

脱贫秘密是狠抓党建

本报记者 张兴华

    “他来我们村满打满算一年零两个月,就让我们村改变了模样,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胡庄村的村民这样说。

    2019年4月,刚从部队转业一年多的刘天华被山东省教育厅选派到胡庄村。驻村以来,刘天华400多天没有睡一个安稳觉,白天到田间地头考察,晚上逐户走访老党员、老村委、贫困户。他雷厉风行,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军人硬汉”。

    胡庄村是省里挂名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刘天华理出了思路——从党建入手。

    他首先加强村支部建设,研究制定了“支部工作准则”,紧紧抓牢刚上任不久的村致富带头人、支部书记胡宣峰这只“头雁”。同时,选拔两名致富带头人和两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的后备力量重点培养,把“战斗堡垒”搞坚强。

    他还定期组织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张贴“共产党员户”为党员“亮身份”,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强化了党员意识和表率作用,凝聚了人心和士气,夯实了组织根基。

    搞活产业是致富之路。刘天华带领“两委”党员干部先后到兰考、开封等20多个地市考察大型养殖基地,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团队,对村民果蔬种植、畜牧养殖进行集体会诊。他们综合专家们的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利用下拨的60万元扶贫资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现在种植的100亩新品种已经挂果,农户开始看到实惠。

    村民们经常看到,在早晨、在晚上,在不耽误农活的空余时间,刘天华光着膀子,带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义务劳动。他们硬化街道、美化广场、修建公厕,使村庄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刘天华抓住时机,推行村居环境卫生“街长制”,选出17名老党员、有威望的村民担任街长,负责监督管理,房前屋后实行“三包”,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三个自然村率先通过县市达标验收。2019年胡庄村党支部被中共菏泽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村被山东省表彰为“省级卫生村”。

陕西师范大学驻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第一书记杜炳志:

大山里的“西部红烛”

本报记者 冯丽

    从西安出发,到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5小时车程,其中98公里是山路。这是陕西师范大学驻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第一书记杜炳志驻村扶贫的必经之路。

    天坪村山大沟深,住户分散,交通不便。自2017年12月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杜炳志从听不懂方言、不了解乡风民俗,到成为岚皋县、安康市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交友帮扶先进个人”,他用真诚和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爱戴,点亮了天坪村的致富路。

    驻村两年多,杜炳志走村入户,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召开院落会,宣传扶贫政策,为74户贫困户申请易地扶贫搬迁,为14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杜炳志详细了解村里产业发展状况,与村委会深入讨论研究,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批、发展蔬菜种植带动一批”的产业发展思路。他先后从学校争取到50万元专项资金,成立神仙树合作社,建成岚皋县级天坪村仙缘源神仙树产业园。目前,全村种植神仙树500亩、蔬菜500多亩,累计带动全村443人稳定脱贫。

    天坪村旅游资源丰富。2018年4月,杜炳志积极促成学校与岚皋县签署协议,正式启动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项目建设。如今,杨家院子已经发展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2019年,杨家院子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深受学校“西部红烛精神”熏染的杜炳志时刻不忘教育的重要性。驻村不久,他就向陕西师范大学部分教师发出了邀请。很快,一支科普下乡小分队来了,一批科技发明实验材料也来了,学校6个学院150余名师生利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也来到麦溪小学开展系列支教活动。在他的积极联络下,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国际学校与麦溪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开展互访交流教育帮扶活动,爱心企业为麦溪小学援建价值近3万元的净水设施和1间价值近40万元的现代化录播教室等,解决了200多名山区学生的饮水健康问题。

    “虽然我的驻村时间有期,但对下一代的教育帮扶不能断。”2019年,杜炳志奔走游说,在天秤村成立“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目前基金总额累计28万元。他说,重要的不是那点钱,而是要激发山里孩子奋发自强的内心力量。

华南农业大学驻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第一书记郭迪杰:

帮村民栽好“摇钱树”

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杨志群 黎鉴远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举办直播活动,学校驻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第一书记郭迪杰为越王贡华礼丝苗米等礼堂村农特产品“带货”。这是华南农大专家团队为礼堂村量身打造的扶贫特色产品,已帮村集体、贫困户分别增收超过5.5万元。

    礼堂村地处山坳,曾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4月,华南农大定点帮扶礼堂村。2018年,郭迪杰主动申请到礼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在接连经受蚊虫关、生活关、人际关等考验后,摸清礼堂村“病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因学等难以脱贫,种植产业规模小、技术弱”。

    华南农大量体裁衣,开出“脱贫药方”。校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因户施策,按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和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等“三结合”帮扶原则,探索构建党建+企业+村集体的脱贫奔康模式。学校全面强化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努力把礼堂村党支部打造成特别能攻坚的战斗堡垒。郭迪杰带动开展党员践诺亮身份活动,建立“一帮一”党员帮带贫困户制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期,50多名党员轮流在村口全天候值班。

    “扶贫重在扶,要激发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郭迪杰每年都带队摸查村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推进“一人一策、一户多法”。他还推动华南农大每年出资7.2万元,在村里设立5个保洁员公益岗位。华南农大每年还投入15万元,按其年收入的10%,对礼堂村外出打工就业的贫困户进行奖励。

    “要让更多村民致富奔康,就得帮村里栽好产业这棵摇钱树。”华南农大校长刘雅红说,该校打出建服务平台、组专家团队、引进新品种、配套良法等组合拳,将礼堂村种养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经济,助推该村种植业、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村里种养产业,我们撤后,礼堂村也能自我造血奔小康。”截至2019年底,礼堂村村集体收入提高到15万元,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到1.49万元、1.18万元,礼堂村甩掉了“穷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