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25℃教育“家”
陈如平

    作为曾在深圳南山工作过的“深圳人”,我对螺岭外国语实验小学的杜小宜校长早有耳闻。几年前,因杜校长在校园首创“爱的约会吧”,我开始对她以及她的办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本《爱·生活:发现教育的曼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如其名,既是杜小宜校长的呕心之作,更是她致敬43年教育生涯的“结业证书”。

    正如杜小宜的微信名“孩子慢慢长”,孩子,成长,静待花开,是这位即将退休却青春依旧的小学校长的生活常态。在每个六年的童年中,她陪伴一个个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而她自己,却因为发现了爱与生活的教育曼妙,秉持有素,变成了一个大孩子,并逐步建设了最适宜她和螺小所有师生共同成长的25℃教育“家”。

    教育是一项直面学生并为生命生长奠基的事业。在教育理念生态中,杜小宜这样理解定义螺小的“爱·生活”教育:“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爱,一是生活。爱的教育是纵贯线,没有爱,教育生活是苍白的;生活教育是其中的立体面,不探寻教育生活的真实,爱难以找到支点。”当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整个教育,螺小的教育活动由此逻辑展开。于是,在这一层面上,在深度关怀中,孩子不再是一个摆在教师对立面上的教育对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逐渐走向海德格尔所说的“近化”,“近化”所带来的是“贴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灵契约互相生成,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生了:就像书中的一个个平凡的教育生活故事,真真切切地在螺小校园里发生了。

    阅读这本书,如同走进了弥漫着爱与生活曼妙的螺小校园,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触摸到爱与生活的气息,都可以感受到爱与生活的魅力;校园里每一张笑颜,每一声童音,每一片绿叶,都散发着爱与生活的馨香。爱的教育陪伴师生们的校园生活,生活教育丰富师生们的情感体验,爱的教育与生活教育润泽师生们的生命色彩。

    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杜小宜在不同的关怀领域设计她的教育“家”。在这个家园,在生活教育空间、生活课程建筑、生活生命基因、生活共生体、生活的文化意蕴中,学生享受爱的教育的主旋律,学会爱、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在贴近式的生活教育的思考中打亮爱的阳光底色。她从“爱”出发,以“爱”为本,用“爱的教育”培育“爱的公民”,用“爱的公民”服务于“爱的社会”,建构“爱的教育”螺岭模式。

    她因“爱”施教,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为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提供定制成长套餐,建设不一样的“爱的教育”。

    打开这本书,爱的故事扑面而来,爱的公约浸润其中。它不但奏响了螺小主旋律,而且构成了螺岭教育法。

    学生,只有走向生活,才能茁壮成长。阅读这本书的每一个鲜活的案例,读者犹如漫步在这个25℃的教育花园里,其教育的湿度、温度和舒适度恰到好处。孩子们甚至可以“发现”,“外星人也来地球建房子了”。这些是“爱·生活”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具体化,并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体验式文化、生活化课堂、生态化德育等教育实践生态。

    打开这本书,生活教育跃然纸上,生活之门豁然开朗。它不但诠释了生活教育的螺岭样态,而且演绎了生活教育的螺岭模式。

    “生活教育”的六个基本点依稀可见:扎根生活土壤,奠基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境界,学会生活本领,获取生活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行“爱·生活”教育的课程整合,形成了螺小“爱·生活”教育基础课程特色;变革“爱·生活”教育的教学方式,共建生活教育课堂,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等生活教育的十大板块;螺小课堂确立了生活本位的基本形态,从生活中整合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生活体验,并力图模糊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创设生活化课堂,让素养的提升无痕地在教育生活中自然发生。

    一个校长的教育理念最终通过与之息息相关的教育群体实现。在爱的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交融中,我们看到一个用真心与生命热诚建筑的最舒适的教育“家”。“爱·生活”的师道人生,让教师个体与教育群体生命交往并互动生成。

    杜小宜的办学思想与螺小的创新实践,与这些年来我首倡的新样态学校主张十分吻合。这本书笔下的螺小处处彰显着“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特征,而杜小宜则是一千多所新样态学校校长的一个快乐伙伴、一个阳光朋友、一个知心姐姐。她不创造历史,也没有改变世界,她用“爱·生活”教育,和孩子们一起创建25℃的教育“家”。在喧嚣而浮躁的每一天,为教育人带来一份智慧而美丽的教育时间。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