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王胜战:从“心”求“真”
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牟泓帆
王胜战(前排左三)和学生一起体验模拟长征40公里。牟泓帆 供图

    小档案:

    王胜战,浙江省余姚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余姚市科协副主席。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市教育管理名家培养人选。

    “孩子们的精气神提升了,孩子们的心变得清澈、光明、向上。”这是王胜战自探索本真教育以来最引以为傲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则是在2017年浙江省实施新高考第一年,也就是他来到宁波市余姚中学任职校长的第八个年头,余姚中学首创佳绩,一段上线率高达95.6%,而在2010年还徘徊在85%。王胜战认为这些年自己做了校长应该做的事。

    探索本真教育 明确发展方向

    宽厚的肩膀,笔挺的腰杆,说起话来声音洪厚,底气十足,但在王胜战高大威严之貌下面,是一颗温润儒雅而又锲而不舍追寻教育真谛的心。

    1989年,王胜战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至今已有29个春秋。自2001年8月起,王胜战开始走上校长岗位。其间,做过5年余姚城区初中校长、两年农村普通高中校长,在经历过两年的教育行政工作后,2010年9月调任余姚中学任校长。

    既然已经冲出“围城”,为什么还要“入城”?王胜战说,“我喜欢搞教育,喜欢当老师,喜欢做校长。”刚来余姚中学的头一年,王胜战就告诫自己将心放下。当时的学校,就是一般县办中学的样子,尽管办学历史悠久,但有着自己的局限:传统的高考模式下只看重分数,教育模式单一,社会评价不高。

    那时,浙江省教育改革正处在风起云涌之时,面对教育改革大潮,王胜战试图“突围”——从改变小环境开始,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引领学校教育回归本真。

    那么,如何让这本真教育融入余姚中学的血脉?不仅从学校发展实际中找,也从学校发展历史中找。王胜战下了一番功夫。来到余姚中学的第一个寒假,他每天一大早就一头扎进余姚档案馆,直至把1935年至今学校的档案读遍读透。慢慢地,他就把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穿了起来,顺着历史的轨迹,自然而然就明确了今后的办学方向,“校长要对学校历史有所了解,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了解未来”。

    王胜战深知,教育应是开放包容的。为此,他常常跑去国内顶尖的高校取经,先后4次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研修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精心准备,2012年王胜战带领团队制订了学校新一轮的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和理清了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等顶层设计,提出了“让每位学生得到卓越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厚底蕴、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的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倡导“学术至上,教育自觉”。

    随后,王胜战带领团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落实6个方面的回归:理念回归,从“育分”走向“育人”;课堂回归,从“知本”走向“生本”;课程回归,从统一走向选择;评价回归,从甄别走向激励;管理回归,从被管走向自主;职业情怀回归,从平凡走向崇高。

    打开教师心胸 打造灵动校园

    王胜战一直有个“雄心”:要将余姚中学建设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学术性高中。“要完成这个目标,到最后一定是看教师队伍。”王胜战说。

    但让王胜战忧心的是,他来余姚中学的头一年,就收到了5封关于教师评先进的检举信。这让王胜战心头为之一震,他站在书桌前久久思索。

    “三流校长管门房,二流校长管课堂,一流校长管心房。”如何打开教师的心胸成为摆在王胜战面前最迫切的事。他认为,要改变一位教师就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于是,他提出每一位余姚中学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人生追求:拒绝平庸,追求优秀,做“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

    “执行能力强”是很多教师对王胜战的印象。在提出教师的人生追求之后,他常常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每年请国内有名的教育专家来学校给教师讲课,分批组织教师去著名院校培训,帮助他们打开视野。

    “人的力量从哪里来?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句话常挂在王胜战嘴边,余姚中学的教师也耳熟能详。王胜战不仅自己爱看书,还带动了学校里的教师一起看书的风潮。每学期他都会精心挑选书目给每位教师发一本书。有时候,还拿自己“名校长”的奖金买书赠予每个人。让该校教师吕飞钢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在学校的读书座谈会上,大家把书打开时,发现校长给每个人都写了一段话,而且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王校长施行的是‘赞赏’教育,他非常善于发现并发扬他人的优点。他常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师有特长,他就鼓励,就给他们平台。比如有的老师喜欢茶艺、古钱币、古玉,他就鼓励他们开设这类选修课;喜欢写作的,就鼓励他们出书。”学校发展处主任王军晖说,“在王胜战的支持下,学校还建起了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实验室以及天文馆,现在学校不仅课程丰富了,教育也逐渐变得丰满了。”

    鞭子要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这是王胜战的处世态度。他要求教师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很优秀”的学生观,即使学生犯了错,也要宽容对待。“王校长就像个长辈。记得一次早自习时,有同学在吃早点。校长轻轻走进来,对他摇摇手,指指时钟,那个同学就非常不好意思地收起了早餐,开始学习。”高一(10)班朱晨妤回忆起与校长接触的点滴,觉得非常温暖。

    “这几年来,学校里教师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同事到朋友,现在大家都成了兄弟姐妹,师生的关系也变得更亲近了,校园也更加灵动了。”吕飞钢感慨地说。

    立足本土传统 切入教育内核

    近些年来,在探索本真教育的发展之路上,余姚中学得到了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在浙江省名列前茅,办学业绩受到社会肯定。然而,在他人的掌声与欢呼之下,王胜战并没有停止探寻教育真谛的脚步。当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出校园,他不断地追问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教育工作该如何做到位?教育最终又将通向哪里?”

    “余姚虽是王阳明故里,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没有临摹过圣人之心,就不能真正理解它。”作为同乡晚辈,回忆起过去没有深入了解王阳明思想,王胜战叹息道,“以前都当作知识来学,而现在是修心。”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龙场悟道,而王胜战融会贯通,又从中悟出了自己的教育之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德’应‘立’在哪里?‘人’又‘树’在哪里呢?最后都应落在一个人的‘心’上!教育,从哪里开始?从‘心’开始;最后回归到哪里?回归到‘心’上!”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通俗地讲,便是培养孩子清澈、光明、向上的心!

    在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挖掘到教育的真谛后,王胜战欣喜不已,开始在校园相关教育中纳入校本选修课程,并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学习。这一系列学习内容也非常多样,如每周一上午举行的国旗下的主题讲话;每周一下午开辟“传习不辍、实获吾心”电视节目;每周三下午开展主题班会;每周四下午开展相关微课。此外,在校园举行了学习王阳明的名家讲座,在举办的成人礼、开学典礼等活动中都渗透进了王阳明思想。2017年9月,学校还成立了阳明实验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还创办了“阳明心学传习馆”,竖立了“王阳明先生铜像”,命名了“心”字石、明德楼、得心阁、心心桥等建筑景点,努力让墙壁说话、让空气出声。

    “改变,真实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在物象上,而是在气象上。”王胜战由此发现自己之前还没有真正打开教育的内核。(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牟泓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