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书周刊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教师的阅读素养如何修炼
季勇
禹天建 绘

    受制于对教育本原的认知程度以及教育表现的迷惑,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被重重障碍所蒙蔽,甚至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面对教育话题,我们大多时候处于“自说自话”“助纣为虐”的状态。而这些,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教育价值的反思,阅读无疑是最为可取的方法。

    阅读和教育是一体的,阅读是教育的手段、方式,也是教育的达成、归宿。当下教育的障碍同样蒙蔽着我们对阅读的认识,我们的许多教育者缺乏阅读欲求,也没有修炼成教育者应有的阅读品格、阅读境界。

    凌宗伟老师是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他在教育阅读中达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在教育中达成了对教育阅读的理解。他的教育阅读以及形成的教育阅读笔记——《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宁波出版社),不仅打开了自我教育那扇门,能够过一种敞亮的教育生活,同时也为我们这些被蒙蔽的教育者通过阅读打开教育之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式。书中清晰可见凌宗伟老师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与实践的结合等教育阅读素养的方方面面。阅读本书,不在于获得多少教育知识,明白多少教育的道理,而在于真真切切明白了为师者的教育阅读素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我们只有拥有这些阅读的核心素养,才能为以后整个阅读人生、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找到“双桨”。

    凌老师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大概有以下方面:

    建构自己的阅读取向。每个教师的阅读取向折射的是作为个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个人教育信念、信仰、理想的整合。当下教育价值多元、教育书籍也趋于纷繁复杂,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就会迷失在教育阅读的丛林中,找不到方向。建构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就可以明晰符合个人需要的教育阅读的内容:是读专业的、理论的、人文经典的、社会政经类的、还是休闲类的。凌老师给我们罗列的部分书目以及笔记中涉及的书目既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教学,也不是某一类“教育神话”,大多都是一些经典,并且又以西方人文、哲学、教育、文学经典为主体,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凌宗伟对中国当下教育误入“应试”歧途的不满,试图在阅读中回溯到教育原点、教学原点,以寻求解决之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赫尔巴特、杜威、雅思贝尔,西方教育大家重视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中,我们不断呼吸到“生命”的气息,内心充盈着“人”的观念。基于此,我们的教育也就能成为立德树人的事业。

    要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体现到阅读要义上,也就是怎么读。未来教育阅读的内容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来源越来越广泛和便捷,教育阅读的要义不是获取海量的知识,当然我们也无法到达无限的阅读彼岸。而不加批判的阅读对于我们教育者是一种束缚和限制。正如凌老师书中“各种教育流派宗派”“模式化”“高效课堂”等教育热词,如果我们不能拥有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会盲从、沉陷,以至于失去了自我。“教育,是要发呆的”“教育是母性的”“教育是要有感性的”……我们要像凌老师总是从教育的长河里溯寻教育的原点和意义,在教育的当下叩问教育的价值和取向,在芸芸众“声”中喊出自己的声音。

    形成完整的阅读。阅读是与书籍的对话,但又不止于对话,还包括我们的评价、分享以及教育行为的改善。《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书籍的形成,就是这么多年来凌宗伟老师阅读对话、评价、分享、改善的一次整理和总结。这样完整的阅读不仅仅是解读,更是传递有“我”的认知、感情、取舍、判断等等,能够与教育人分享,以求某些唤醒,同时更要落脚于当下教育,让许多孩子的生命得到春风化雨般润泽,寻求可以的点滴改善。这也许就是阅读真正的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语文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