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要闻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青海民族大学优化学科结构,办好理工科专业——
练好“内功”服务地方发展

    ■本报记者 王英桂

    冬笼四野,处处寒气逼人。

    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们由于正在紧张筹划一场重量级的大会——全校第二届工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忙碌的校园里看不到丝毫寒冷的影子。之所以说它是“重量级的会议”,是因为这个会议直接关系到青海民族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向综合型民族大学挺进等一系列大事。

    加强工科建设,是青海民族大学由偏文科高校转型综合类大学的必经之路。2014年,在该校召开的首届工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校长何峰说:“发展工科专业是国家的政策,是青海的导向,更是民族大学的出路。学校的出路是巩固已有优势专业,办好理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

    2013年,青海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对省内3所本科高校的办学重新定位,要求“青海民族大学以建设综合型民族大学为目标,在办好民族特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科专业方向,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需要的理工类,特别是工学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增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多年来,民族院校是文科见长,工科专业偏少,毕业生就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该校副校长王刚坦言,“特别是藏学、蒙文专业的学生,除了极少部分在专业研究领域工作之外,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出路是非常狭窄的。”

    学校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工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建设综合型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学校共有6个工科院系、13个精品专业。理工科专业占学校专业设置的42%,其中工科占比达23%。工科专任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0%,工科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1%。

    学科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增设几个新专业、削减几个旧专业那么简单。为了打造一批真正的王牌专业,青海民族大学把内涵建设的“脉象”精准地“号”到了教师配备和课程设置上。

    该校人事处副处长曹庆生告诉记者,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舍得拿钱、舍得拿编制,从消化存量、引导转型和对外引进优质高素质人才渠道,专门为工科专业的发展配备教师队伍。“从2013年起,每年在人才招聘工作开始前,我们都首先向一些外地重点高校发去公函,告知对方我们的人才需求倾向,鼓励和吸引他们的优秀大学生到我们学校应聘。由于给出的条件优厚,职业吸引力强,2014年,我们原计划只招聘97位教师,但当年的报名人数竟达到1440人。2013年至2015年,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共招聘110名优秀专业课教师。”曹庆生说。

    教师这张牌打好了,课程又该怎么设置呢? 

    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创办“江河源系列卓越人才实验班”,对卓越财会人才、藏汉英三语人才、工程师等采用小班化授课模式,优先享用优质资源。同时,学校将课程方案拿到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移动公司等单位,请对方提出合理建议。之后,再根据对方的建议,将一些在工作中用途不大的课程减少或取缔,增设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技能性课程,让每名学生走出校门即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能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