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论
兼济天下的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互利共赢。CFP供图

    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中,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陶文昭

    开放发展的理念先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开放发展理念,总结了过去的经验,针对了当前的问题,顺应了时代的趋势。

    理念是经验的升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践所证明。30多年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中国的高速发展相向而行。而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毫无疑问,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

    理念是问题的针对。治国理政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发展理念是针对和解决问题的,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集中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开放发展理念直指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理念是时代的前瞻。发展理念的先导性、方向性、长远性,都是时代性的体现。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中,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开放发展的重点领域

    开放发展理念落实到目标,就是要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注重内涵的丰富、品质的提升。不仅要做贸易大国,而且要做贸易强国。

    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包括各个方面。不仅要推进实物层面的对外开放,而且要推进货币金融层面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不仅要遵循现有国际秩序,而且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不仅要有进有出,而且要优进优出。开放发展的全面与重点是辩证统一的。当前开放发展的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在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上,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需要突出的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自贸区要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投资准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规制合作,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在建设“一带一路”上,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大中华地区合作上,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

    开放发展的天下情怀

    开放发展仅从经济技术角度看待远远不够,必须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去领悟、去把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可期的未来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当前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前提是要加强接轨和深入互动,这需要层次更高、程度更深的开放。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都是开放、透明、包容的,既在很多方面借鉴了现有的做法,同时还有所突破和创新。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全球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跨国界外部性的商品、资源、服务等。经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对这些公共产品需求很旺。国际惯例上,那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是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能力提供并正在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引进外资,已经从一个商品输出大国变成资本输出大国。中国近年来提出的倡议和主张,比如“一带一路”,就是致力于为区域内国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密切人文交流等,本质上就是提供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其中一些国家与中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政府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设立中国与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等。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开放发展就是要在互利共赢中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合作共赢成为大国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在这样的世界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开放发展要互利共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开放,互通有无,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这对世界经济发展都是重要的机遇。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