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课程周刊
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号脉

    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行动“国培计划”,覆盖面广,但培训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效益问题有待解决。

    ■杨润勇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大举措,国家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主要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行动——“国培计划”。据统计,目前已经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宝贵的培训机会。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成绩与效果是主流,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提升330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培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切实提升其实效是时下最为紧迫的任务。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欠佳

    “农村味道”不浓。农村教师的培训是国培计划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国遍地开花的培训活动,从培训形式到培训教师的遴选、管理都还存在着追求“高大上”和“脱离农村”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培训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农村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不能适应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特殊性。如各地较多运用的长时间、集中办班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长,离家较远,很多老师难免“身在培训心在家”,教师分心多,培训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多数培训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很多并不熟悉农村教育,也不了解农村教师,往往偏重理念、知识,较少顾及农村教师最看重的“方法、技能”。大班集中的上课方式,很难顾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不能避免“听起来很好,却不实用”的问题。在对城市学校的观察“学习”环节,农村教师难以深入其中,除了感受城市学校办学条件、资源、团队与农村学校的巨大差异外,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大程度上只是“走形式”。诸多培训行为和方式,都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实际,没有照顾到农村教师多层次的需求和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少了些“农村味”。缺乏“农味”,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降低了培训效果。

    “问题意识”不强。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有国家层面的课程要求。但是,相当多的培训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实际水平,一些培训者想当然地概而论之。问题意识缺乏,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准确的定位,抓不准培训教师水平提升的临界点,课程内容安排难免“多、杂、泛”,无法贴近农村课改、农村课堂。不清楚农村教育的问题,抓不准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活动就回避了主要矛盾,就丧失了起点,偏离了培训的正确道路。

    什么在制约培训效果

    “含金量”不高。无论培训的内容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实际、不实用的现象。表现在培训过程的种种“不专业”现象。在目标定位方面,偏于“虚、大、空”。培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影子,有些环节摆样子、凑内容;培训专家的教学内容,缺乏共同备课和规范要求,教学中往往各唱各的调,不仅缺乏整体性和互补性,也往往容易跑偏、走调。农村教师普遍薄弱、直接关系专业成长的教育科研内容的培训,没有得到重点对待,缺乏科研方法方面的具体指导,受训教师得不到“真功夫”。教师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没有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就没有专业化管理,培训就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

    “长效性”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绝不是一两次集中培训就能彻底解决问题的。相对于集中培训的设计安排,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流于形式,在某些地区这个重要的环节只是在培训方案中出现,实际操作中干脆省略不计。集中培训“一锤定音”,忽略教师训后的跟踪指导,是对教师水平提升的“简单化处理”,不利于教师消化吸收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也是制约培训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环节要重点突破

    新形势下,农村教师培训在具体实施中,应突出重点,力争有改革创新。在具体策略上,要聚焦问题,在若干关键环节予以重点突破。

    进一步强化“效益意识”。正确的“培训观”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大前提。承担农村教师培训的机构应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为重”的培训思想。各培训单位要摒弃单纯追求培训规模、数量的倾向,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并把效益的思想贯穿在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将“效益”作为培训评估、管理的首要标准,完善保障制度,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每次培训取得实效。每一位参训教师应珍惜宝贵的培训机会,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融入到培训之中,把内在需求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每次培训都有收获。

    进一步强化培训方案设计落实。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培训活动的起点,是培训评估的重要依据。没有好的方案,就不会有高的培训质量。有关部门要对受训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以及专业发展情况下大气力做好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做出有分量的需求论证分析。以此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对培训目标、培训活动做好精心设计,着手做好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预设好学员学习动机激发的计划,妥善安排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好的研究方案,应善于在受训教师的需求点、兴趣点,以及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中的“问题点”,与国家培训的总体要求之间找到共同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培训方案与受训教师总体需求相适应、相吻合。

    进一步创新有效培训模式。培训的模式,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创新培训教学组织形式,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教师的多种因素,注重不同层面教师的差异,按教师情况不同实施分层研训。提高远程培训方式的比重,切实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远程教育的辐射作用。重视培训专家与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有效互动,一方面,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观摩研讨中,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培训专家的课堂讲解与到教学一线的送课指导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形成“国培计划”培训与其他各级各类相辅相成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强化“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种培训相互借力,形成合力。整合培训力量,完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机制,全面提高培训基地培训的水平与能力;完善讲课专家的遴选、评价管理机制,在已有专家库基础上,培养和充实一线优秀教师的“专家”团队,同时要尽快完善讲课专家全程参与培训过程的制度。完善评估制度。建立评估标准,加强对受训教师的评估,既要对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也要对受训教师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程度进行评价,还要加强追踪评估,把握培训前后行为层面的改变状况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情况。加强培训活动质量评估制度,把评估结果与培训机构的任务分配进行挂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