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读书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维基百科:知识因草根而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李咏梅 摄

  从默默无闻的新鲜事物到拥有两亿用户的全球第6大网站,维基百科在短短的9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而改变的不仅包括知识本身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还有应用了几百年的纸质词典的命运

  ■本报记者 张贵勇

  近几年,随着维基百科(wikipedia.org)应用越来越广,一些与之有关的疑问也浮出水面:维基百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它是纸质词典的电子化延续,还是其替代者?未来词典会是什么样子,其发展方向是什么?近日,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与全球最大中文维基网站互动百科CEO潘海东,就维基百科的发展之路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维基让知识真正产生于民间

  “任何一个会使用word文档的人都可以成为维基百科的用户,参与知识的创建和传播。”据吉米·威尔士介绍,维基百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广泛而简单的参与性。在维基百科的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如今,维基百科至少已经有175种语言,每种语言至少有1000个页面。其中,英文词条大约350多万个,中文词条也超过了27万个。中文知识含量在所有的语种里面排名第十二。

  既然维基百科是全开放性的,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参与词条的更新,那么如何保证词条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潘海东告诉记者,2003年至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对维基百科词条进行了跟踪实验。结果发现,在互联网上,维基百科的词条平均每5分钟被修订一次,即使在现阶段修改频次也是如此。“维基百科运行机制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数字统计的理念,即任何东西曝光次数越多,被发现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被修正的情况就越理想。词条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其真实定义,从目前来看,这是保证词条权威性和准确性的比较好的机制。”

  另外,维基百科对知识定义的网状结构,既可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关联,也保证了词条的相对准确性。就像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事物,最终对事物的本质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例如,物理上最小的结构——夸克的定义,维基百科介绍了目前学术界的5种主要观点,并列出了观点的内容和代表人,更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透彻地理解夸克这一知识点。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培根的原文是,知识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的价值,而是知识传播的范围。”潘海东说,维基百科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知识本身的创造与更新,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使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动,因而可以说更有现实意义。

  纸质词典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

  从市场情况看,诸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等英文百科全书,以及韦氏词典、巴比伦词典等历史悠久的辞书,现在的市场销量跟以往相比是一落千丈。外部因素促使互联网崛起,因为人们已习惯于在网上查找知识。内在原因则是传统辞书难以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更新速度比较慢,许多新产生和流行的词语很难及时收录。携带不方便也是纸质词典的通病,而电子化的词典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纸质词典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互联网改变了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潘海东说,词典编撰历来走的是精英路线,采取的是专家模式,参与人数有限,出版周期长。而互联网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所谓的专家学者很难应付。维基百科拥有的两亿多用户均可参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另外,有限的专家不一定能理解新产生的词语,如“黑客团”、“捕风运动”、“碳足迹”、“王子病”等,都是互联网上高频率出现的词。

  “纸质词典会像电报、传呼机一样被淘汰掉,因为现在知识的传播倾向于多元互动,在根本上暗合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而未来的知识也将产生于对互联网非常了解并能熟练应用的人群。彼时词典和百科更加融合,单纯的解释和定义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知识更多的是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的火花。”

  但是,维基百科对于纸质词典的替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两者还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潘海东告诉记者,2008年9月,出版巨头贝塔斯曼旗下的兰登书屋出版了德文《维基百科(第一卷)》,这似乎是对在线百科全书种种便利条件的否定,其实说明了曾经作为新鲜事物的维基百科已经被传统的“权威媒体”所接受,并不断扩大自身影响、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个现实表现,毕竟全员参与和即时更新是纸质词典永远无法解决的模式。

  维基的本质是实现知识的分享

  公元前1世纪,马其顿帝国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在统一欧洲后,搜罗了天下所有的书,建造了一座图书馆。他希望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在吉米·威尔士看来,知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分享。在2001年维基百科创建时,就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接触海量的知识库。与其他表达政治观点的渠道不同,它是每个普通人均可参与书写、彼此之间随时互动的百科全书。它的理想是快速发展小语种的词条,例如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但至今并没有及时地被翻译、传播,急需有人去做这一工作。

  2009年2月,福建一个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风云兄弟”,写了“为什么天上有月亮”、“天空的地震”等8个词条,成为年龄最小的中国维客。年龄最长的中国维客是北京一位77岁的退休教师,他创建了“菌物界”、“秀珍菇”等几十个词条。据潘海东介绍,为奖励利用业余时间借助维基技术普及科学知识,互动百科于今年9月推出了名为“中国维基教师星光计划”的大型教师支助计划,即教师上课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是通过分享知识,把所有的维基用户作为自己的学生。对于每个月把维基用到教学中或创建词条的前10名教师,互动百科会给予物质奖励。“我们就是为了促使大家把分享知识作为一种习惯,使每个人成为推广知识、学习知识的人。”

  吉米·威尔士曾经多次表示,维基百科要永远保持公益性,不受任何政治因素的侵扰。但是,许多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百科全书和词典还没有盈利的先例,也没有成功的盈利模式,而永远的公益性即意味着永远的“赤贫”。如何维持网站的未来发展?吉米·威尔士透露,维基百科现在主要的运营模式是募捐,即通过赞助来维持,以及通过他的另一家内容服务公司wikia来支撑。在潘海东看来,维基的盈利模式并非没有答案,目前互动百科依靠其世界第一款中文维基软件的维护以及与出版行业合作等方式,已经找到了网站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动力,这无疑使知识的分享成为一种不断延续的现实。

  相关链接:

  维基一词出自Wikipedia的中文译名维基百科,是一种采用wiki协作系统的在线百科。维基译自英文wiki,据说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为“快点快点”。维基其实是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即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维基的概念始于1995年,创建者最初的意图是建立一个知识库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从1996年至2000年间,这个知识库得到不断的发展,维基的概念也得到丰富和传播,网上也相继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基百科。目前维基百科英文词条达到350万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载客户端 PDF阅览器 在线交流 广告刊例
维基百科:知识因草根而改变
《毛泽东箴言》出版
弦歌明学志 高咏畅诗怀
《中国版权年鉴》首卷本出版
业界动态
《宋庆龄年谱长编》北京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