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奠基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全国文明单位”济南市市中区的教育品质

  刘宪,女,中共党员,济南市市中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具有丰富的基层教育工作经验。她始终把追求完美和卓越作为自己的目标,“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形成了认真执著、敢打敢拼、永争一流的工作作风和睿智理性、严谨精细、富有人文的管理风格。她长于思考,善于从大视野看教育,确立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市中优质教育,为孩子未来奠基”的市中区教育理念,带领班子成员不断创新思路和机制,始终践行“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理想,实现了市中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全省教育援藏援疆先进个人”、“全省青少年科普先进工作者”、“济南市三八红旗手”、“济南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编者按:泉城济南,人杰地灵。十一届全运会的召开,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济南,感受了济南人的淳朴、善良与热情。济南市市中区,位于城区中南部,是济南政治、金融和商贸中心。作为市中区的特色品牌,市中区教育秉承“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市中优质教育,为孩子未来奠基”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并实施了教师发展工程、学区九年一贯制改革、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和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和措施,城乡中小学旧貌换新颜,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师生精神状态昂扬向上,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2005年和2008年,市中区教育局两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同时还拥有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山东省首批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100多项全国、省、市级荣誉。这些荣誉称号都集中在一个区级教育部门,不能不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2009年12月上旬,陶继新先生与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宪通过QQ就教育本质思考、教育局长的角色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网上交流,深入分析探究了市中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陶继新对话教育局长系列之二】

  ■陶继新 刘 宪/文

叩问教育的真谛

  【陶继新】作为教育局长和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刘 宪】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7年了,在这段漫长而充实的教育生涯中,我一直在探索与追问一个问题:教育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按照《说文解字》的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包含着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过程,最后达成教育者所设想的目的,其社会功能比较明显。而在西方,“教育”一词大都含有“用引导的方法,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的意思,更多地反映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时光荏苒,随着教育生涯的逐步延伸,我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

  【陶继新】《说文解字》对于教育的诠释与西方不尽相同,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修身做人,而西方则更多关注能力与心智的培养。在我看,理想的教育是从孔子等儒家先师那里汲取修身之道,又从西方“拿来”创新之术,加之健康心理的培养,从而造就出适应于现代社会需求的一代新人。

  【刘 宪】按照我个人的体会,教育可以从微观(个体发展)、中观(集体发展)、宏观(社会发展)三个维度加以认识。

  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是人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传播文化、唤醒爱心、引导发展的社会活动。

  从中观角度看: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接。好的教育会使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实现幸福成长。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明天的社会准备人才的社会活动。

  无论从哪一个维度考虑,教育的基本特点都是育人。我认为教育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到突出的地位上,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当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陶继新】您说得好,“教育的基本特点都是育人。”育人离不开教师,可是,如果离开教师学生就一无所能,就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自我成长的正确轨道。更重要的是,这种成长不但是自主的,还应当是快乐的,高效的。

  【刘 宪】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人口等诸多因素都在客观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反之,教育也对上述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说历史与文明承载着昨天,经济与科技决定着今天,那么决定未来的最核心要素,我认为就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决定未来,教育是人类最了不起的事业!

  【陶继新】其实,不但未来,过去与现在的辉煌都与教育休戚相关。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也一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分子”,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中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没有这个优先,就不会有中国长足的发展,更没有您所说的“决定未来的事业”。

  点亮育人的灯塔

  【刘 宪】我是一个生性要强的人,回顾多年的教育历程,我的教育角色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在基层做老师、做主任、还是到教育局做局长,我始终用心在“品”教育,感觉教育工作真是有滋有味!随着职务的变换,直至有一天成为局长、党委书记,我突然感到自己置身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区域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一种责任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一种质的变化悄然而成,这种质变根源于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追问:“教育局长”究竟是什么?

  我心目中的教育局长,不仅是一个引领一方教育和谐发展的人,更是一个能为校长、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负责的人。教育局长应该带领自己的团队,使区域内的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幸福工作、快乐学习、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这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的使命,它时刻激励着我每一天、每一秒都不该有丝毫的懈怠,全心全意去履行一个教育局长的职责!

  【陶继新】“品教育”说得好。用心做教育,是责任使然;感到从事教育工作“有滋有味”,说明您从心里爱上了教育,舍之不可,甚至有了审美的感觉。您对教育局长的定位之一是发展校长与教师,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发展自己。因为您的发展,才促使校长与教师更好地发展,这便形成了一种共赢的态势。其实,这几年与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已充分感受到了您生命的发展,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觉得,您的角色变了,可您对教育的挚爱却从来没有变。这也就是领导之所以委以重任、老师们对您高度认可的内在原因。

  【刘 宪】您过奖了。市中教育经过几任领导班子的努力,已经成为示范一地、影响四方的区域教育品牌。作为局长,我更加感到“高处不胜寒”,经常追问自己:一个好的教育局长应该做什么?我认为既要善于宏观定位,又要善于微观抓实。宏观定位就是要准确把握区域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培养目标放到整个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必须关注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市中区是济南市的政治、金融和商务中心,这使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世界视野、中国精神的创新人才。所谓世界视野就是要办开放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所谓中国精神就是要办民族的教育,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不失去中国的根、中国的魂。而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把握未来全球发展的制高点。

  【陶继新】确立这一教育目标,既基于市中区的现状,又源于您心里的一个梦想。在成绩面前,您可以不冒风险地“守业”,但您却“高处不胜寒”,在思考如何超越,这基于您“好强”的性格,更多的是责任使然,因为您希望市中教育能够“更上层楼”,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同时您又没有因此而忘记了民族的东西。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系所在。没有了这个根系,面对绚丽多彩的世界就会眼花缭乱,甚至失去方向。

  【刘 宪】微观抓实,就是要抓住育人的根本,以具体措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主要抓了“两个有效”,以筑牢两个根基,即以“有效德育”和“有效课堂”筑牢学生品德和知识、能力的根基。“有效德育”是指提高学校德育的内在效果、外在效益和效率,充分发挥德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筑牢学生品德的根基。我们一方面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德育队伍,另一方面着力丰富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研发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创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方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我区“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作用”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全省推广的素质教育经验。“有效课堂”是指提高教与学的双有效,筑牢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根基。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在课堂,通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广泛开展课堂观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等措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教师“教好、教会”,学生“学好、学会”,大面积提高了教育质量。

  【陶继新】“两个有效”是你们在实践中得出的有效手段,是基于传承的创新。德育要想有效,打造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丰富德育的实践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都被证明是必行的有效之举。“教好教会”与“学好学会”是生成有效课堂必需的逻辑链条。我还发现你们的一些教师还“会教”,几乎濒临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边缘;学生还“会学”,积极自主地学会了很多东西。有效课堂还需要有效情感。当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的时候,学习的灵感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有效课堂的情感场,构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和谐共同体,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都步入到了近乎忘我的“游于艺”的审美状态。

为孩子奠基未来

     【刘 宪】和育人目标相配套,我们确定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市中优质教育、为孩子未来奠基”的区域教育理念。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2000年济南区划调整,两个农村乡镇移交我区,局党委班子用一个月时间转遍了所有的农村学校,现状令人吃惊,一所镇中学的实验室甚至没有一件仪器,各种实验学生要靠背,城乡孩子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令我们很心痛。因此,在过去的10年间,我们一直在加大投入,对农村校舍、教学设施进行提升,努力缩小城乡间差距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如今所有农村学校已实现楼房化,农村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学生人机比8∶1,教育现代化装备与市区学校等同,实现了网上办公、教研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教育示范区标准。在提升硬件的同时,通过对口帮扶、支教支校、外派学习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建立起教育教学双向交流、干部教师交叉互动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此外,针对近些年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在全市最早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实行“随来随建、随走随迁”的灵活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到均等的教育,并全部免收借读费。还有一个现象,市中区名校多,是择校的“重灾区”,作为局长,我体会到的不是高兴而是一份沉重。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陶继新】我在想,教育局领导首先需要的是良知,有了良知,才会有“吃惊”与“心痛”,才会特别关注农村及薄弱学校的教育。我特别欣赏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有了良知,才会有与良知相一致的行动。所以,要想走向均衡教育,局长的心里首先要有一个均衡意识,要有弱势群体情怀。你们的措施让我感受到了流淌在您心里的那份化解不开的良知情结,不但使农村学校在很多方面可以与城里学校平分秋色,而且还使老师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公平感。而这,却是比单纯的优质设施资源更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必然。

  【刘 宪】我们理解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再由相对均衡到发现新的不均衡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应该是鼓励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应该是分类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应该是特色发展而不是划一发展。因此,基本均衡实现后,我们主动打破均衡,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多元化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了品牌学校扩张、输出管理、嫁接新校等模式,以品牌学校引领带动新一轮的均衡发展,也就是我们今年提出的“高位推进均衡发展”新目标。目前,育英中学、经五路小学、胜利大街小学、纬二路小学等品牌学校已在不同区域形成了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增长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更近了。

  【陶继新】均衡不是抑制发展,而是促进发展,使更多的学校发展,特别是让各个学校主动积极地发展。名校带动工程让一大批家长圆了让孩子上好学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项民心工程,而均衡教育在这项工程中又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关注硬件投入的同时,千万不要忘却了心灵这个特殊软件的建设。如果校长与教师都能愉悦地工作,即使设施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照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均衡发展一定要关注这种心灵的均衡性,提升这种心灵愉悦的指数。我到市中区一些学校走访的时候,就为他们那种“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工作情怀而感动,也为由此带来的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幸福状态而感到欣慰。

  【刘 宪】您提出的“提升校长、教师心灵愉悦指数”的观点太好了,抓住了推动均衡发展的魂魄。教育管理者也要为校长、教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搭建七彩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硬件均衡有钱就能做到,软实力上的差距却很难弥补。因此,真正的均衡更要追求软实力的均衡,教育的内涵发展关乎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人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出“校校升级、年年升级”,提高干部、教师的素质,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最终要实现“一校一品、特色各异”的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

  【陶继新】“校校升级、年年升级”是将均衡教育指向了未来,即在现在基础上,都要力求有一定的发展,这也使各个学校有了紧迫感,有了发展的动力。您所说的“一校一品”我深有体会。你们区的一些学校,不但特色独具,甚至将其特色发展到了极致,让人看后有眼睛一亮、心里一动的感觉。比如舜耕小学的舜文化、南上街小学的民俗文化、舜玉小学的藏书票等,都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 宪】创市中优质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认为:打造一所或几所好学校不能算好,只有让市中区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放心学校、满意学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优质教育,才是创市中优质教育的目标。现在市中区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多,特色学校越来越多,我们的愿景就是要把市中教育品牌做大做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陶继新】相对而言,市中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不过人们对优质资源的期待也是“水涨船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更加优质的学校。所以,让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好教育”,就成了你们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前一段时间去纬二路小学分校讲课,简直令我不敢相信,原本那么一个不引人关注的小学,竟然变成了一所硬件和软件都非常好的学校。我发现,附近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尽管没有与他们交谈,可是,我断定他们对于市中区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化”一定是心存感激的。

  【刘 宪】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呢?有人这样评价过东西方的教育——中国重“记性”、西方重“悟性”。我的体会是教育光靠记性不行,创新必须靠悟性。因此,我们要求校长要通过学校教育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搭建多元的发展平台,校校创设“德智体美并重,科技人文并举”的教育生态环境,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使义务教育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陶继新】有了优质资源,并不等于孩子一定快速发展了。所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孩子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孩子更好地发展,就成了你们追求的又一个目标。“教育生态”是什么样子?它不单单是顺应自然天性,让孩子“道法自然”地成长,还要为这些孩子的自然成长增添养料与水分,通过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个理想而又美好的未来。

  好局长的“四项修炼”

  【刘 宪】明确的育人目标定位和清晰的教育理念是区域教育发展成功的基石。做过一段局长后,我更加体会到一个好局长应该有“四项修炼”,即:出思路、带队伍、创机制、要政策。

  一是出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区域教育能否实现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看是否有清晰的前瞻性的发展思路。2002年,市中区拿出了率先在全市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的工作思路,2005年达成了这一目标。2006年,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确立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到2012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从而明确了现在的发展思路,就是高位推进均衡发展,打造市中优质教育,努力实现全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陶继新】思路不但决定出路,而且彰显着一位局长的胸怀与眼光。在采访您的时候,感到您对当下市中区的教育了如指掌,对周边区县的教育也异常清晰,而且对于山东以及全国教育发展的走向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所以,您的思路既非“拿来主义”的产物,也非凭空想象的,而是您在真正研究教育之后而生成的烙印着您思想的思路。

  【刘 宪】二是带队伍。带队伍的核心是带干部和带教师。带干部首先要用好人,在干部选拔上以德为先;其次要培养人,通过校长读书班、校长论坛等专项培训,培养有悟性、会干事的聪明人;最后要塑造人,就是通过换脑、借脑、健脑“三步曲”来塑造智慧型的领导人才。第一步换脑,近年来先后选派34位校长参加北师大研修班,目的就是让校长走出去接受教育观念的洗礼,实现思想破冰。第二步借脑,选派35名校长到全国知名中小学挂职学习,通过对名校的实地解读,加强自身的办学素养。第三步健脑,就是通过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完善校长业绩奖励机制等措施,激励校长把学到的理念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再提升。

  【陶继新】以德为先地选拔干部,干部就会因其身正而有“不令而行”的权威性,老师们对这样的干部也会有一种心理认同感,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正向的影响。有的干部为什么有悟性?绝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才有了在某个时刻“灵感”突生的玄妙。你们的很多举措,恰恰是在不断地提升干部文化品位,即您所说的“健脑”。在某种程度上,校长的“大脑”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为校长健脑,也是间接地为更多教师的生命输氧。

  【刘 宪】是的,让我最欣慰的是这些年在市中区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长起一支充满了教育智慧、有活力的校长团队。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市中区教育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艺术教育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陶继新】一个校长的成长,带动的是一批教师的发展。在专访市中区校长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他们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一大批教师也脱颖而出。而且,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他们都为身处市中区而感到自豪,都有了自觉发展的意识。可喜的是,名校长与名师不断涌现,成为你们区教育上的一个景观。而他们的精彩,带来的必然是学生更大的精彩。

  【刘 宪】至于带教师,我们的思路是打破教师“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发展的科学引领与阶段指导,强化学术梯队建设,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脱颖而出。我们的实践也形成了教师发展三部曲。一是5年全员大练基本功工程,全区教师人人参与,10项指标项项考核,从根本上扫清教师队伍发展的短板。二是开展三本培训与教师发展工程,用7年时间充分关注教师育人观念、教科研能力、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市中区迅速成长起一批品教兼优的研究型骨干教师。三是启动区域教师学研共同体建设工程,开拓了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深化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路子。近年来,在济南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囊括中小学团体第一名,465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初步形成了以齐鲁名师、省市优秀教师、“双首席”教师为骨干的梯级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陶继新】“教而优则仕”是官本位思想在教育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怪胎”,它使很多优秀教师因为走上领导岗位而优秀不再。你们发展教师的“三部曲”,让更多的教师走向优秀,使其有了一个更加明丽的人生。而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结果,受益者不但是他们本人,更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您所期盼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就能够物化为现实。

  【刘 宪】三是创机制。俗话说“人治不长远、法治见长效”。创新机制的本质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的主动发展。我们先后在干部任用、教师培养、评价机制等多个领域进行机制创新。比如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在全市首创了以“学科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龙头的“双首席”和“双十佳”教师培养模式,每年每人奖励5000元至8000元教科研经费。

  【陶继新】“双首席”和“双十佳”的出笼,让真正的优秀教师“出人头地”而且先“富”了起来。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一些名师,还在于向更多的教师发出一个正向信号,只要努力且有一定的潜质,就有可能走进名师的园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 宪】此外,为激活干部的能动性,我们改革完善了干部聘任制和交流机制,还将对中层干部进行岗位竞聘的试点。目的就是打破干部终身制,构建起有益于人才交流与成长的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陶继新】有竞争才有动力。竞争,就是让优秀者扬眉吐气,让德才俱差者反省自身。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正能量场,大家心情舒畅地生活,争先恐后地工作。

  【刘 宪】为激活学校的能动性,我们改革传统的全方位督导模式,探索实施对学校进行效能发展性评价的新方法,赋予学校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和评价发言权,形成更加民主高效的学校发展评价模式。

  【陶继新】评价是一种风向标。将评价权下放给学校,学校就有了激发教师发展的“尚方宝剑”,就会自我构建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从而让更多教师的生命成长步入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

  【刘 宪】四是要政策。教育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要想有好的政策环境就离不开沟通的艺术。换句话说,做好与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才能把教育利益最大化,才能争取教育的诸事优先。

  市中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教育列为发展的首位,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做到了“多、保、先”: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

  政策对教育利益的保障还体现在: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得到政府鼎力支持,都以政府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具有更权威的执行力与约束力。二是在用人机制上拥有了灵活性和自主性。教育局不仅拥有调整干部的话语权,还拥有招聘教师的主动权。三是拥有落实待遇的优先权。主要体现在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教师绩效工资与公务员同步执行、公共经费投入达省级示范区标准、教师取暖费等实现全员保障。四是绩效工资实施后,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允许教育实施特岗特酬的政策:“双首席”、“双十佳”教师每年特批科研经费,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学校一把手绩效工资由教育局按年终考核发放等等。让我们欣慰的是,市中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市不是最好的,但多年来的教育投入占区财政收入的比例是最高的。每当想到这些,一种对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教育要懂得感恩,教育要回馈社会,我们常对校长说:“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领导对教育的厚爱已经化作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着每一个市中教育人尽职尽责,追求卓越。

  【陶继新】你们的这些政策,虽属应得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开明的党委政府,就可能与你们无缘。他们之所以对教育这么大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教育的大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市中区的一个亮点。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绩之一。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教育越发展,党委政府越支持;党委政府越支持,教育越发展。

  【刘 宪】正因为市中区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教育发展环境,激发了校长、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教育的辉煌也就水到渠成了。2008年,市中区教育局再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蝉联此殊荣的县(区)级教育单位。今年9月16日,国家相关领导人视察了我区胜利大街小学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一年一度的行风万人评中,一位家长讲道:“孩子在市中区上学,我们看到的是全面发展,孩子身心健康,市中区实施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确如此,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科技、艺术、体育、学生社团等领域,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800余项学生发明获国家专利。这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教育最大的成功。我们将继续努力,让市中教育成为优秀人才向往和集结的高地,成为想事、干事、成事的舞台,成为校长、师生、家长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局长,我个人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去思考如何追循教育本原,让更多的教育者懂得用生命对接生命,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市中教育新的跨越继续前行!

  【陶继新】中国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栽种下了异常优质的教育种子,自然也就有了异常丰硕的果实。而且,这些“果实”还会孕育更多的种子,在更大的范围中生根、开花、结果。这令您欣慰,也给您注入新的动力。因为您认为,成绩已经划归过去,新的征程又已开始。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环境的市中区教育,在您的带领下,定会演绎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载客户端 PDF阅览器 在线交流 广告刊例
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