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环球
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行动研究
杨思帆 黄明烨

    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少国家在治理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总结分析它国先进的治理经验,可以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制度为基筑屏障:构建严苛的反校园欺凌法律法规体系。严苛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预防与惩治校园欺凌行为至关重要。全球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对该行为的治理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

    在欧美国家中,美国从1999年佐治亚州先行一步颁布《佐治亚州反欺凌法》,至2015年蒙大拿州最终通过欺凌立法,实现所有州均制定了反校园欺凌法。挪威于2002年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校园环境法案》,明确了学校、地方政府等教育主体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职责和追责制度。在东亚地区,韩国政府在2004年便针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立法规范。日本政府在2013年颁布《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随后相继颁布了其他与防止校园欺凌相关的法案,以全面提升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的效果。

    学校为首担重任:发挥校方在反欺凌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是欺凌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管理层的疏忽,是引发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态度和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后续相似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发挥主导作用,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方面,学校开设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增强师生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新西兰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校园欺凌防治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育人诉求的渗透,以推动校园欺凌的生态化治理。美国学校从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师生提升反欺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学校构建专业的组织管理架构,提升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效率和效果。比如日本已设立“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校内委员会”,致力于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现状并据此制定相应对策。

    项目为径补短板:依托专门项目提升校园欺凌治理成效。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为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均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校园欺凌治理项目。这些举措对于提升校园欺凌治理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国政府应用“西维斯”(SIVIS)软件,以科技手段监督并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芬兰的中小学积极推行KiVa项目,通过建立专门的KiVa项目小组,负责监管学校日常发生的欺凌事件,并采取教学与教师培训相结合的策略。新西兰推出了一款名为《斯坦计划》的仿真欺凌体验游戏,将学生带入欺凌场景体验。挪威推出了首个校本防治项目——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OBPP),包括欺凌调查问卷、专业培训的认证培训师等,注重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欺凌防范体系。

    联动为辅聚合力:协同家社政资源共同防治校园欺凌。在应对学生欺凌问题时,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关注与参与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全球众多国家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时均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合力。

    爱尔兰汇聚社会力量,通过全国反欺凌联盟和儿童心理健康联盟等社会机构,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整治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学校汇聚了律师、心理医生、前警官及大学教授等专家力量设立“咨询委员会”与“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挪威学校则成立以校长为首的社会心理资源团队以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并组建综合资源团队,为学校治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协助。

    处置为补需及时: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及时应对与反思。结合世界各国的校园欺凌治理路径可以看出,有关校园欺凌事前预防的研究明显多于对事后处理方式的探讨。“亡羊补牢犹未晚”,及时补救和反思也是校园欺凌治理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是对欺凌者的事后处理。南非对于欺凌者采取分类的治理策略,情节轻微的,欺凌者需要向被欺凌者道歉并受到学校方面的口头或书面警告;情节严重的则依法追责。在德国,欺凌者的年龄是事后治理的依据之一,只要行为人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并且未患有多动症或先天性社会行为缺陷,均可成为规制措施的实施对象。另一方面是对被欺凌者的事后抚慰。南非政府制定了《受凌者支持服务法案》,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社会支持以及学业辅助等方式助力受欺凌者。日本对于欺凌行为的事后治理秉持既惩治欺凌者又救济被欺凌者的基本立场,其中受害者可以拨打全国统一的校园欺凌治理热线,也可向所在学校求助。

    国际经验有启示:法律、学校、监督等层面可借鉴。世界各国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上有一些共性价值,对于我国防治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坚持制度先行,完善反欺凌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在非常重视校园欺凌治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及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防治相关问题。

    其次,强调教育作用,落实学校反欺凌治理的主体责任。加强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完善学校监管机制,制定与国家法律相一致的校规、班规,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次,注重父母引导,从家庭出发筑牢反欺凌基石。父母要做孩子的后盾,让孩子有底气坚决对校园欺凌说“不”,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积极的疏导和帮助。

    最后,提升社政作用,构建全社会反欺凌的协同生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加强网络引导,打击非法暴力文化;联动多方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政府监管,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监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分别系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