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用精彩讲话奏响心灵“共鸣”
方 妍

    对于兼具教育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校长而言,讲话既是基本的教育方式,也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在刚刚过去的6月,又一批学生离开了美丽的清华附中校园。临别之际,我给他们送上了祝福和期盼。这次讲话让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校长的讲话要提高感染力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用心用情打造内容,精准找到讲话者与聆听者之间同频共振的“区间”,克服单向输出、被动接收的弊病,奏响讲者与听者之间心灵的“共鸣”。

    讲话要富有爱的温度,激发情感的共鸣。清华附中始终倡导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传播真理,而且强调“爱”的教育——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带着童心融入学生,带着感恩之心感化学生,带着仁慈之心尊重学生,将闪耀人性之光的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毕业临别之际,万千情感在这一刻汇聚,校长此时的讲话必定饱含对学生的浓浓深情,这份深情根植于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共同度过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可以表达对离别的不舍,可以表达对未来的祝愿,无论何种表达,都是把教育者对学生的“爱”贯穿始终,为学生送上一份温情的寄语。例如在毕业典礼时,我们这样与学生共诉回忆:“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你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你们生命和无私的爱;感谢你们的老师,是他们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你们的成长之路;感谢你们的同学和朋友,是他们陪伴你们度过了这段难忘的青春时光。”温暖的话语,留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一份永恒的回忆。

    讲话要紧扣时代主题,激发奋斗的共鸣。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面对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很少有青年人会无动于衷。校长的讲话可以发出奋斗的动员令,紧扣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忘“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做有为青年,做中流砥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例如在开学典礼时,我们这样向学生发出号召:“把你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未来;你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选择了清华附中,就意味着选择和这样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充满激情的话语,为学生吹响奋进的号角。

    讲话要回应社会热点,激发思想的共鸣。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化,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自媒体时代快速发酵传播。作为新一代年轻人,他们动动指尖就能与世界链接。他们不仅要看到和听到,而且要理解和思考。这就要求校长的讲话必须紧跟时事、紧扣热点,用鲜活的事例传递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讲述世界局势、国际大事,引导学生体悟“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育全球视野;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人生之路。例如在一次科技主题的讲话中,我们这样与学生探讨:“AI技术的出现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人工智能到底应该如何为人类社会造福,可能还没有确切答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希望你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通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探索科技为人类造福之道。”与热点话题相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深入思考。

    讲话要注入历史积淀,激发文化的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历史典故等都可以为校长讲话所用,不仅能够增加修辞文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学生传递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美好品德,引导学生充分汲取蕴含其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激励自己,成就美好人生。例如我们把清华大学百年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附中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几乎是每次讲话的“关键词”:“‘自强不息’意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即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厚德载物’则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和深厚的德行能够承载万物,包容一切。”富有智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关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和人生追求的永恒课题。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