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改革开放40年·我与课改
课堂改革应祛除浮华
邵陶香

    新课程改革一路风雨走到今天,改变了许多教师,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与课改的故事,正是我的成长史。

    1996年,18岁的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山区小学任教。那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对教育教学还很懵懂,可就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番热情,凭着一个目标——让学生学好、好学,我在同龄教师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老教师群中也争得了一席之地。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拉开序幕,本想辞职下海的我有了一次通过选拔调进城区学校的机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眷恋,我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新的环境给了我新的机会,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

    拿到新教材,确实有一段时间“找不着北”,学生“好学”没问题,但是出现了“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尴尬局面。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新课程的实施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研究教师怎么教,还需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幡然醒悟的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2004年,我参加乡镇小学数学教学竞赛,师傅带着我从备课到试讲,再到登台献艺,经历了一个艰苦雕琢和打磨的过程,当我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时,心里那种满满的获得感至今难忘。后来,我参加了云南省小学数学教学竞赛,本来是抱着“去看看,体验一下”的心态,没想到居然获得一等奖。那时的我不禁窃喜,认定我这辈子就是为教育教学而生!这种小窃喜的感觉一直持续到现在。

    于是,从那以后我执着于每一节课,执着于每一场教研活动。我开始带徒弟、做课题。徒弟又开始带徒弟……努力朝着“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的方向努力。

    我们初期研究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研究如何激励和表扬学生,于是“棒棒棒,你真棒”整齐的喊声响成一片,公开课上表演成分越来越多,甚至成了一些年轻教师演技竞争的平台,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感受,还洋洋自得。后来才发现,真正的课堂是以学生自然成长为本的,而不能揠苗助长或者“假成长”“假探究”。

    在此期间我也反思,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会在课改浪潮中败下阵来,仅仅是因为教师不好学吗?如果课堂以表演为主,那教师岂不成了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大,老教师又该怎么办?

    其实,无论哪个年龄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应有自信,我相信老教师,尤其是年轻时曾经“叱咤风云”的老教师,一定能从现在的课堂改革中找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契合点。在实践中我也慢慢发现,带着老教师搞课改,必须从追逐表面的热闹逐渐沉淀下来,从学科本位出发,让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有的放矢。

    让学生学有所得,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变的初衷,让课堂祛除浮华,让课改的旋律在岁月深处静静流淌,这才是今天教育人的使命。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昌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