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的厦门实践 2020年10月20日 08 版

集美大学的学生暑期到果园实践,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践行实践育人。
学生表演心理剧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在寒假期间,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教“外来娃”包饺子。
厦门出版了4册《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丛书
翔安区曾林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渔船上游戏,感受乡土文化。

    10月16日,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的厦门实践研讨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召开,会议深入总结推广厦门市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提升。

    中国教育学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今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学生思想铸魂工作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厦门市教育部门取得了一些区域性整体推进立德树人落细落实的阶段性成果,希望厦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推进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坚定一个主心骨,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和德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唱响一个主旋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好一个主阵地,更加突出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强一支主力军,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厦门市教育部门推出《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2020版),为区域育人方式改革提供了“厦门方案”,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强育人方式改革创新,为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更多更好的新经验,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厦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方面,认真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区域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阶段性成果。

    一、建立一个体系

    厦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线上线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具有厦门地域特色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全市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经验,统筹资源,于2016年全面系统地推进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在全国率先出版面向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丛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第二阶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在总结第一阶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全面系统推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和育人方式改革实践,并逐年深化创建。

    2019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意见》,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创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三育人”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区域性整体推进、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现在,厦门出版了4册《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丛书,配编了8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实践育人优秀案例选编》。

    二、抓好两支队伍

    厦门长期坚持“一手抓思政工作队伍、一手抓学科教育队伍,两手并重”的做法,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一是抓好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是突出配足。按照“六个要”的标准,下大力气配齐配好思政课教师。市直属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全市大中小学配备了5000多名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

    其次是突出培养。坚持每年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全员培训,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在福建省率先成立高校思政协作中心和高校辅导员协会,形成校际间的教学教研、学生管理共同体。坚持每年评选出20名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20名市级优秀思政课教师。目前,全市已培养14名省级、59名市级思政课学科带头人、名师。

    再其次是突出激励。建立班主任工作月考核和年度考核机制,政府部门在教师工资体系外单独拨付班主任津贴予以保障,每年教师节表扬百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坊,坊主按照学科带头人的标准考核认定德育学科带头人。加强协同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以湖里区为例,2019年,区教育部门、区教师进修学校共开展德育专项培训3场,累计培训184人,提供了136学时的培训课程;此外,在新教师培训等培训项目中也渗透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课程,累计培训181人次,提供了36学时的课程。

    湖里区教育部门还根据厦门市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考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组织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认真组织开展本单位学年班主任等级考评工作。经审核统计,全区上一个学年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等级考评奖励总金额达774万余元。

    二是抓好学科教育队伍建设。首先,树立“八个任何”的德育理念。即:“任何部门在开展任何工作时首先要想到德育,任何教职工在任何场所都必须起表率作用,任何教职工在任何场所发现任何孩子的闪光点都要给予褒扬,任何教职工在任何场所发现任何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都要给予引导教育”,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切实发挥学科教师队伍学科育人的主体作用。

    其次,开展学科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先进理念、优秀做法推广至全员。学科教研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专题讲座、课例研讨和现场指导,提升教师学科育人本领。组织以育人能力提升为基础的教师技能大赛,征集、评选、展示“课程育人·学科育人”优秀课例,以训促练、以案促教。

    最后,强化课堂教学评价。修订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重点增加了“课程育人”的要求,促进学科教师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

    三、建强三个平台

    厦门市把构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3个平台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

    一是建强“课程育人”平台。瞄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上好思政课。以“八个相统一”为目标,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探索问题导向教学、情景剧教学、课堂互动教学等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与此同时,深度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厦门特有的“英雄小八路”“嘉庚精神”等鲜活素材,拍摄《来自队歌摇篮的报告》专题纪录片,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心同向、协同育人。

    其次,寓教于学科教育中。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学校和地方资源,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主渠道作用。

    再其次,拓展学科指导广度和深度。出版涵盖大中小幼和中职、特教55个学科的《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汇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实践育人优秀案例选编》,为区域性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标准和参考样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所感受。厦门市探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幼学科教育全过程”的经验在福建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从2007年起,厦门市就开始着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研究,从而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

    不是教品德或政治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就如同一本手册,为每一个授课单元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体指导。比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怀念母亲》《詹天佑》这两门课,“手册”在教育活动建议中写道:抓住人物言行,体会爱国情怀。数学教师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授课过程中,会展示中国古人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课堂练习中,则以全等三角形原理测量钓鱼岛上两点间的距离,自然融入钓鱼岛的历史、面积、特点等,培养学生的国土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厦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教师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实践育人优秀案例选编》则收集了一些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的成功做法。这两本书,成为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册书、参考书。

    二是建强“文化育人”平台。充分挖掘文化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重点在“校园文化、主题教育、优秀典型”三个方面进行打造。

    第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文化、艺术、科技、体育、读书、心理等“校园六节”,开展有特色、有创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100个校园社团,每年举办全市数万学生参加的社团嘉年华和“百团大战”活动。

    第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打造高校“三爱”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特色品牌,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每月开展一项充满正能量、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如嘉庚精神月、心理健康月等),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隐性课程。

    第三,发挥优秀典型作用。汇编厦门市高校“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让大学生受教育。在全省率先出版“英雄小八路”等红色基因的《鹭岛红星闪耀》中小学生读本。

    “心理健康月”是厦门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每年都会举行。2019年,翔安区开展了16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心理健康知识公益巡讲活动。集美区实施“呵护新同学成长”家庭教育计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专门针对家庭教育以及中考学生,以及行为偏差生、辍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帮扶。

    三是建强“实践育人”平台。从基地建设、活动组织、项目研制3个方面持续丰富平台建设。

    第一,建好校内外综合实践基地。制定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营地)建设与服务标准,创建40个市级、11个省级以上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统筹校内外216个社会实践基地。

    第二,开展好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社会实践系统,编印100万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每年举办近千场10多万人次学生参加的夏令营活动,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志愿服务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厦门市高校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将实践育人活动与专业发展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比如,集美大学建立机制,鼓励师生科技下乡,让师生发挥自己科研特长,运用于生产实践,学生深入一线向农民学习,同时,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以及采集到的问题反哺教学。

    第三,创建优质特色项目。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建设22项研学精品课程,创建41项市级、22项省级劳动教育特色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育人场”。厦门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

    现在,厦门市各个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2019年全年,厦门市总体协调策划举办各级各类夏令营活动700多个,其中市级夏令营190个。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夏令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刻体验生活的机会,打造了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

    在劳动教育方面,各中小学校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劳动教育的好路子、好方法。翔安区安排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让学生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劳动入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安区以厦门市综合实践基地为龙头,整合竹坝周边南洋书院、鑫美园、百利种苗、芳都杨桃园4家基地的研学资源,并陆续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进一步满足了研学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需求。

    志愿服务也是厦门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厦门一中组织的“薪火相传爱心接力”慈善活动,9年一直没中断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学生千方百计购得大量护目镜、医用手套等医疗物资,捐赠给湖北黄冈的医院,表现出良好素质。

    四、健全四个机制

    一是健全行政主导机制。在整体推进上,强化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采取行政主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为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在学校推进上,坚持以课题为引领,组织学校领导、德育专家、教科研骨干及一线教师深入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策略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教师实施上,坚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统领推进,建立工作考核导向机制,充分利用“指导纲要”和“案例选编”,开展学科育人工作。厦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作为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参评“福建改革地图”展示案例。

    二是健全学校主体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把学校落实“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作为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明确校长是学校育人的第一责任人,把改革创新育人方式、提高育人本领作为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各校均形成以学校党组织为核心,以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全市构建形成“思政专业+校本德育+学科融合”的德育模式。

    三是健全家校社共育机制。教育部门主动“出击”,建立了宣传、妇联、文化、卫计委等部门多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发挥“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大课堂”的作用。近年来,先后出台厦门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每年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进学校”活动。厦门市坚持每年开展“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主题活动,坚持班主任全覆盖登门家访制度,创新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心理教师组团开展项目化、跟进式家访新模式,近3年共组织近10万人次教师,走进52万个学生家庭,5000多人次校长进社区,使“两进”成为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的一种有效方式。厦门市“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主题活动作为德育典型经验在全省教育系统推广。

    2019年,厦门市各区各校持续开展“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家访工作。2019年,各中小学校级领导1789人次共走访了1440个(次)社区,教师35349人次共走访了286993个家庭,其中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11327个。

    各区也开展了系列“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厦门市海沧区学校与周边社区签订共建协议53份,合作开展活动。海沧中心小学与海沧社区共同发起“沧江古镇”保护行动,洪塘小学与社区共同举办夏令营,各校园的文艺节目积极参加街道、村居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宣传活动。

    四是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厦门市高校建立校院领导带头听课、校督导组全面评课制度,组建市、区、校三级中小学思政学科指导组,开展多维度思政学科质量监测,初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学校德育质量评估和学生品德发展监测标准,把学校德育工作、育人方式创新纳入文明校园创建以及对区对校绩效考核、综合督导评估等学校管理考核体系。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创新,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构建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徐金生 苏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