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何以可能 2019年11月18日 10 版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中有许多耳熟能详但不置可否的概念,尊重差异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化解这一悖论式的存在,让尊重差异这一观念真正落地,就成为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这本书的问世,则为我们再次讨论这一话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从学校伤害事件频发说起

    近年来,随着不断增多且触目惊心的发生在学校中的伤害事件引起了公众和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校园伤害事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无独有偶,《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也是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惨案——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作为案例,对校园伤害事件进行探讨。

    虽然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发生在20年前的1999年,但当时人们对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当前我们面对校园伤害事件的思考惊人地相似。与当时美国民众别无二致,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责怪某些人。比如,我们很容易将凶手的残暴作为事件的归因而大加鞭挞,主张把残暴的他们识别出来,留意他们,给他们提供特殊辅导,或采取其他措施;比如,我们可能对凶手家长疏于管教表示谴责,相信通情达理的家长所教育的小孩绝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我们可能会在伤害事件之后强调加强校园安全警戒力度,希望此举能够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本书作者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看来,这些解决方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无异于“手电筒照在了错误的地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阿伦森颇有先见之明,20年来,从上述各个角度启用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有效阻止此类事件发生,反而呈现出蔓延的态势,就是明证。

    如何科学地探讨这一问题

    所谓科学地探讨这个问题,用阿伦森的话来说就是“在我们进行任何干预之前,我们必须保证对它的使用是有据可依的”。易言之,我们必须用理性的工具进行透视,弄清楚问题的深刻根源,以及所提出每一项干预措施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作为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为我们科学地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难得的示范,并提出了禁得起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

    首先,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阿伦森为我们提供了探讨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作为人类,我们深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我们都低估了社会环境对我们周围人行为的影响力。”。因此,阿伦森提醒我们,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扭转易于激发仇恨的学校/课堂氛围。虽然此类校园伤害事件不能被预测,但通过理解凶手所处环境的力量可能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方法,从而减少这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

    在此理论基础上,阿伦森创造性地启用了“二分法”,将所有相关解决方案分为“外围干预措施”和“根源干预措施”。外围干预措施,就像书中所举的通过拿走井上水泵的手柄而控制霍乱一样,是一种治标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彻底根治霍乱,还得找到污染井水的根源——水井往往和公厕临近,排泄物容易渗透到井水中从而引发霍乱和其他严重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根源干预措施。阿伦森将“二分法”运用到校园伤害事件的治理上。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阿伦森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考察这两个枪手所处的更为宏大的环境,“理解不同社会环境是如何导致不同的结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找到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合理方法”。

    拆拼之间让尊重差异真正发生

    基于上述“科学地探讨这个问题”,解决方案的思路也就逐渐明晰。显而易见,校园伤害事件的主要根源就是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排挤风气,乃至羞辱性的学校文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只要某个学生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穿错了衣服,发型不一样,太矮或太胖,太高或太瘦,或者是和别人“合不来”——就会被有意地疏远,甚至遭遇到嘲笑、拒绝和辱骂。可以想见,这种学校/课堂氛围让身处其中的人尤其是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人感到压抑、不适、难受。阿伦森对课堂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对课堂的研究,我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社会氛围是竞争性的、小集团的、排斥性的。我访谈的大部分学生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奚落和排斥的氛围感到十分痛苦,这使得高中生活非常不愉快。而对不少人来讲,他们的体验比不愉快还要糟糕——他们将之描述为活地狱。这些人处在小群体之外,感到不安全、不受欢迎、被羞辱、被捉弄。”事实表明,校园枪击案中枪杀自己同学的学生,都经受过被排挤、被轻慢、被嘲弄的强大压力。这些暴徒极有可能是在以一种极端的、病态的方式对普遍的排挤氛围做出回应。因此,为了预防此类伤害事件再次发生,根源干预措施就是对学校/课堂氛围进行彻底改变,创建一种不歧视差异的学校/课堂氛围,创建一种没有失败者的学校/课堂氛围,创建一种不让任何人生恨的学校/课堂氛围。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根源干预措施就可以提上日程。具体而言,阿伦森从两方面着手改善学校/课堂氛围。一方面,是教会年轻人更好地控制冲动的具体方法,以及怎样与别人相处,以便友好地解决人际间的冲突。更关键的,就是阿伦森所发明的拆拼制,通过拆拼制这一课堂合作策略,鼓励学生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一起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差异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并且欢迎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励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听别人说话、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从而减少课堂中的竞争、排斥的风气。

    这一极具想象力的创意令人击节。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在同学身上发现以前从没注意到的积极特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人为制造的排斥的壁垒开始消失,同情、尊重、宽容、换位思考的氛围最终得以建立。阿伦森说:“如果每个学生被分配的学习任务都是重要的,那么每个学生就都是重要的。这就是这一模式奏效的关键。”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教会学生给予和自己不一样的同学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