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路遥其实也是在谈我们自己” 2019年11月18日 09 版

    很难想象,在每年出版近万部长篇小说的今天,《平凡的世界》依然高居畅销书榜首,并被列入高中生必读书目,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中名列前五。这部巨著的常销不衰和路遥的英年早逝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路遥和他作品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陕西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路遥老友们的相聚,与会的很多嘉宾都是路遥生前的挚友、知音、同好。在路遥去世后的近三十年间,他们守护在路遥身后,为路遥的文学精神和理想摇旗呐喊。座谈会上,他们就路遥的文学成就与文学经验、路遥的创作与生活、《路遥的时间》所讲述的路遥生命最后的日子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脚印说:“谈路遥其实也是在谈我们自己。”

    路遥在文坛掀起的热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他的成名作《人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随后他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进行更加艰苦的文学远征。但是当时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所以《平凡的世界》刚开始并不被认可。作家白描说:“1986年,在北京开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但最后成了一个批判会。会上明确肯定《平凡的世界》价值的只有朱寨、蔡葵和曾镇南三个人,好多朋友都对他表达了失望。会议结束后大家作鸟兽散,路遥回到牛街的一个招待所躺了3天。最后我陪他回陕西,回去的那天,大雪弥漫。”

    文学评论家白烨坦言,他就是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人之一。那次研讨会上他并没有发言,但事后给路遥写信说,路遥没有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而是停滞不前。路遥回答道,还有两部没写完,希望他耐下性子用心看。“后来,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和第三部中,我看到了小说人物的命运冲突开始体现,作品有了张力。路遥坚持现实主义写作是对的,适合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也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事实上,这种现实主义背后还有他的人民情怀。”

    与这些文学评论家不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栏目的原编辑叶咏梅说,她当年一看这个小说就觉得符合小说连播的宗旨,自信一定能打响。于是,她用广播的形式把《平凡的世界》推介给了读者、听众,这对路遥是巨大的帮助,支撑他写完了第三部。

    回看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白描认为,路遥赋予传统现实主义很多新的特征,“路遥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他最关注的是人在一个时代里、在生活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为了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人文社推出了航宇的《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以文学出版的方式来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作为路遥的同事和朋友,航宇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如亲人般照顾他,也见证了路遥病重期间最后的沉重、抗争和无奈。

    “一个作家不在于写什么,而是看留下的作品是什么。尽管写的是苦难、奋斗,但给人的永远是希望,是崇高和温暖。一个作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永恒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