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世界? 2014年05月15日 09 版

    (资料图片)

    2012年5月,美国馆藏量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会图书馆遴选出88部对美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定名为“塑造美国的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文经典著作、科学著作以及儿童读物等。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专家表示,这些书体现了“美国精神”的形成,对于美国国家民族的认同与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书承载着人类对科学文化不断追寻和探索的奥义,对了解美国社会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郭铭

    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系列丛书,第一辑包括:成就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的政治经典《联邦党人文集》、励志经典激励无数年轻人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影响美国五代人的经典教科书《美国语文读本》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专业工作者一直在进行语文属性之争。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一套语文教科书能够跻身“塑造美国”的国家地位,究竟靠什么魔力能够影响美国五代人?为此,记者访问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系列丛书编委会主编刘炜。

    记者:号称影响了五代美国人的《美国语文读本》,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编撰面世的?它和美国学校的语文教科书有怎样的关系?

    刘炜:“在从前无人来到的地方,我们希望移植一个民族。”自17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去往美国的人是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困难的工人和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与印第安原住民长期斗争,牢牢地扎下了根。北美广袤肥沃的土地和英国政府放任自流的移民政策,促使越来越多追求自由和财富的欧洲人踏足北美大地,至18世纪中期,北美13个殖民地基本成型,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成熟,美利坚精神与文化也逐渐发展出其独特性。

    在殖民地时代的早期,生存的迫切需要挤压了民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渴望。那时,许多家庭唯一的书就是《圣经》,民众的自我教育和给予孩子的教育也全部来自《圣经》。随着生存条件的逐渐好转和聚居人数的增多,一种临时性的“学校”逐渐兴盛起来。一些在欧洲大陆受过教育的年轻移民游走在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寻找当教师和提供教育的机会。如果当地居民能凑齐这位“流浪教师”的教资,一个临时学校就会在一间木屋建立起来。

    在这些流浪教师中,有一名年仅14岁的小伙子,他就是《美国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的编著者威廉·H·麦加菲。学生对教育的热情使麦加菲意识到,应该给那些孤独的垦荒者和欧洲移民的后代提供普遍的、能负担得起的教育。于是他决定从教科书入手。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著名废奴作家斯托夫人的引荐下,一个来自辛辛那提的小出版社出版了麦加菲编辑的《美国语文读本》,这一形式新颖、编排合理的教科书立即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追捧。自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读本》是美国小学到高中通用的语文课本,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语文课本。据美国图书公司统计,1826—1960年《读本》共有约1.22亿册的销量,使这套书在美国成为可以媲美《圣经》和《韦氏词典》的超级畅销书。直至150余年后的今天,美国许多私立学校和私塾还在使用这个《读本》作为语文课本。

    记者:它的编撰原则和编撰技巧是怎样的?应该具备怎样的职能?它究竟是怎样体现出语文教科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刘炜:《读本》是北美最早的、以从易到难的原则编纂的教科书,分为7册,包括启蒙读本和1-6级(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时,将一二册并为一册),每一册都是上一册在内容和精神两方面的总结和升华。

    《读本》之前的识字课本是非常简单生硬的,每页罗列20到100个新单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反,《读本》将真正的英语文学引入了课本,体裁多种多样,包括民谣、故事、诗歌、散文、小说和演讲等。《读本》的后几册更是汇集了约翰·米尔顿、狄更斯、拜伦和莎士比亚等举世闻名的英语文学名家的作品。麦加菲在这些名家的字里行间挑出新单词,汇总之前学过的旧单词,让学生反复理解、记忆。“重复记忆单词”也成为《读本》的一大特色,新出现的单词会在全书或者下几册中重复出现,以帮助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麦加菲提倡朗读和正确的发音,他鼓励教师给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以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的能力。他也在每篇文章之后列出了一些问题,因为他认为,学会提问是受教育的基础,探求是社会进步必须具备的能力。

    麦加菲坚定地认为,课本的功用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识字、读写,还应该有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的作用。难怪《美国百科全书》这样评价《读本》:“这套书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事业,也影响了美国的伦理道德。”

    记者:为什么说《美国语文读本》是一套影响五代美国人的经典读本?它影响了美国人的什么?它凭什么以一套教科书的身份跻身“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列?

    刘炜:《读本》畅销美国150余年,有美国媒体称:“它至少影响了美国五代人,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你会惊奇地发现,从高祖到重孙,他们能异口同声地背诵《读本》中的优秀篇章。”

    《读本》第六册的译者赵欣女士曾旅居美国两年,对这本书留有深刻印象。她曾结交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普通家庭,这个家庭养育了5个孩子,最大的两个孩子就读于常青藤名校,其他3个孩子学业表现也很优秀。5个孩子在读高中之前,全都是在家里接受教育——这种中国不存在的“家庭学校”教育模式是许多美国教徒家庭的选择。这家的女主人告诉赵欣,像许多家庭学校一样,她为孩子选择的语文教材正是《读本》,她的孩子们都是读着这套书长大的。

    这套书之所以能影响五代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塑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构建了美国的国民性格,包括热爱国家、崇尚勇敢、真诚正直、追求自由与公平、理性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蕴藏在麦加菲所精心挑选的英美文学作品里,用文字的方式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碰撞人的心灵。在《制宪大会之前的演讲》一课中,可以看到追求自由在美国人心中的无上地位,听到“要么让我死,要么给我自由”的呼声。在《国旗颂》一课中,可以读到“这温热润湿的鲜血,还未黯淡依然闪亮的刺刀”、“勇敢之旗!高高升起,希望和胜利的记号”这样荡气回肠的词句,让我们在那火一般喷发的激情中感受到美国人对英勇的崇尚。同时,仅1000多字的作品里就有15个形容距离的数量词,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严谨与理性的精神……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读本》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的原因吧。美国的国民性格便是在这一字一句中,慢慢地渗透到孩童的心里,洗涤了他们的灵魂,塑造了他们的“美国心”。

    可以说,《读本》有着成功塑造美国和传承美国精神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这使它已经超脱出了教科书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明的传承。为纪念麦加菲在教科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美国教科书大奖被命名为“威廉·麦加菲历久弥新奖”。

    事实上,我们中国也需要一部这样的语文读本。麦加菲花费20余年的时间才将《读本》编纂完成,而后人又花了上百年的时间不断精粹它的内容,才成就这样一套书。如果有仁人志士肯舍其半生,如朱生豪先生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一样编纂这样一套读本,那将是我中华民族之幸,祖孙后代之福。

    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曾有编撰这样经典语文读本的追求,《民国经典启蒙读物:开明少年国语读本》就是追求中诞生的一颗明珠。这个读本是开明书店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一套小学国语读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插图。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涉及广泛:有讲述师生情、亲情、友情温暖的,有描述亲近大自然和参与生产劳动快乐体验的,有讲解卫生健康知识的,有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歌颂卓越人物的,有启蒙爱国情感的。这些内容着眼于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点点滴滴事件,在方法上循循善诱,既传播知识,又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德。并且,为了引起儿童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叶圣陶先生不仅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儿童口吻的语气撰写内容,而且与丰子恺先生一同将图画和文字有机编排,一改语文课本枯燥呆板的弊病,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